抗战十四年
袁廷掌
![]()
尊敬的同学们、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宣讲《抗战十四年》的红色故事。
第六节、修筑抗战机场的木头
木头本名“光富”,但他生性对人忠厚老实,五官却显得格外的苍老木讷傻乎乎的,所以乡亲们送给他一个昵称“木头”。其实他心里头做事却亮堂得很,宁肯自己吃亏也乐意帮助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做事情。
话说1944年的春寒里,木头被派去地处简阳县平泉沱江河畔,修建抗战(平泉)机场。
木头扛着扁担站在沱江河滩上时,睫毛上还挂着霜。十多万人的喘息声混着风,把平泉沱江河对面那片荒地吹得发颤——这里要在四十天的时间里,修筑出一条跑道,供飞机去撞碎日本鬼子的轰炸机群。
木头话虽少,手脚却快。天没亮,他就跟着人流往河滩挪,草鞋在冻土上磨出“沙沙”声响。挑土的扁担压在肩上,第一天就磨出了血,他从怀里掏出娘给的粗布帕子裹上,继续干活路,同村的王老五笑他:“木头,你这身子骨,怕是撑不过三天哟。”他不答话,只是下次挑土时,筐里的土又多了一些份量。
最难的是碾土。那石碾子像头死沉沉的铁牛,几十号人拽着麻绳往前挪,一步一哼哧。有天正午,日头毒得像要烧起来,石碾子陷在刚垫的软土里,怎么拉都纹丝不动。领工的老兵急得骂娘,说再不动工,晚上的轰炸就没飞机拦了。人群里没人吭声,木头忽然放下扁担,蹲在碾子前瞅。他手指抠了抠碾子底下的土,又抬头看了看太阳,忽然起身往河边跑去。
等他抱着一堆湿漉漉的稻草回来时,众人都愣了。他不说话,把稻草塞进碾子底下的泥缝里,又招呼人往缝里填碎石。“拉!”他吼了一声,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这一次,麻绳绷紧的瞬间,石碾子竟真的动了!原来稻草吸了水发胀,把软泥撑得结实了些。老兵拍着他的背大笑:“你这木头,脑袋里装的不是浆糊!”
夜里的草棚漏风,十几个人挤着睡。木头总睡在最靠门的地方,冷风灌进来,他就把破棉袄往别人身上拉。有天凌晨,隔壁棚子传来哭声,是个才十五岁的小娃儿,想家想得直抽噎。木头摸出怀里揣了两天的红苕,塞到这个小娃儿手里。那红苕硬得硌牙,娃儿却啃得眼泪直流。
离限期还有七八天时,因前几天下绵雨,刚修好的一段跑道被雨水泡得发软,像块烂面团。众人看着快要成型的机场,都急红了眼。木头脱了草鞋,赤脚跳进冰凉的江水里,往岸上搬圆宝石头。他的脚被碎石划破,血在水面开出红花朵,他却像没知觉似的,一趟趟地加劲干活。后来,所有人都跟着跳了下去,老人、妇女、半大的孩子,手挽着手在江水里筑成一道人墙,把硪卵石一块块传上岸,垫在软塌的跑道上。
第四十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平整的跑道上时,远处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木头和众人仰着头,看着银灰色的战机低空掠过,翅膀上的光刺得人睁不开眼。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接着,十多万人的掌声震得河滩都在颤抖。木头站在人群里,手背抹了把脸,不知是兴奋热汗水还是泪水。
平泉抗战机场,抢修筑成完工后,木头回到了川中丘陵老家五通庙芦茅湾,还是那个不爱说话的老实人。
只是有人发现,他肩上的扁担印再也没有消失过,像两道浅浅的伤疤,犹如刻着他在沱江边,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在那激情燃烧四十个艰难困苦的昼夜里,为抗战抢修机场作贡献的勋章。
后记:简阳平泉机场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成都周边修建的机场之一,位于简阳市平泉镇沱江对岸,1944年3月动工,历时四十天完工,总面积约1000多亩,跑道面积为228万平方米。
修建该机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日寇对成都的轰炸,并为中国空军提供后勤保障的基地。
(完)
![]()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廷掌:1972年11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当兵,任二连、教练队教练。1981年汽车独立二营撤编,又调汽车16团教导营三连任教练。1983年底转业回地方后,在公安局开警车等工作,2008年退休至今。
![]()
作者:袁廷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