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本智造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智能制造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过程。随着产业数智化进程的发展,个性化需求驱动下的智能制造正加速向“以人为本”的范式转变,为进一步促进人本智造的创新发展,“第三届人本智造学术会议”拟定于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将通过学术活动和成果展示,交流人本智造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应用进展。
01
会议信息与会议组织
时间: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 (周五-周日)
地点:北京友谊宾馆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号
![]()
会议注册及缴费
2025年10月10日前早鸟价(含),教师或企业人员2500元/人,学生1800元/人;2025年10月10日后,教师或企业人员3000元/人,学生2400元/人。会议住宿和交通费自理。
会务联系人:黄老师18611702891
财务联系人:华经理17706810050
会议网站
注册二维码
推荐酒店
(1)北京友谊宾馆(主会场)
大床房和标间均为550(单早),房间紧张,请尽快扫码预定:
马经理:13581603566
(2)北京新世纪饭店(距离主会场3km,安排班车接送)
标间500(不含早)、大床房580(不含早),请扫码预定:
李经理:13910778088
![]()
指导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主办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工业知识与数据融合应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与智能集成技术分会
中国图学学会数字孪生专业委员会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智能制造分会
《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编辑部、《航空制造技术》编辑部、《工程设计学报》编辑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编辑部、《智能制造》编辑部、《工业工程》编辑部、《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辑部、杭州未来智构会展有限公司
会议主席:
王国庆 研究员
会议执行主席:
阎艳 教授、刘检华 教授、席军强 教授
副主席:
王国新、王智、胡耀光、金鑫、张发平、敬石开、周天丰、 李朝将、刘少丽、梁志强、王武宏、郝佳、刘长猛
会议秘书长:
黄思翰 研究员
02
人本服务分论坛报告
时间:11月1日下午
召集人:冯毅雄、蒋祖华、郑湃
主席:冷杰武、彭涛、庄存波、王昊琪
报告概览:
![]()
报告人及报告简介

![]()
唐敦兵 教授
报告人简介:南航机电学院教授、博导、“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杰青、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生产系统专委会主任。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连续五年(2020-2024)被Elsevier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等40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奖项。
报告主题:大模型增强的具身多智能体制造系统自组织优化方法与关键技术
摘要:当前,制造业面临多品种混线生产、动态任务激增等严峻挑战,传统自动化升级难以突破设备“被动执行”的认知局限。本报告以多智能体制造系统为核心,通过具身智能实现设备智能体“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结合大模型优化多智能体协同机制。通过赋予设备本体感知、环境嵌入与自主决策能力,构建“物理-数字”双向映射的智能体单元,实现制造实体从“机械终端”向“认知主体”的质变。破解了异构设备智能化封装难题,实现了智能体间的动态协商与群体认知涌现,推动了制造系统迈向自主智能及自组织优化的新范式。
![]()
王淑侠 教授
报告人简介:教授,博导。现任中国图学学会常务理事、理论图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图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副秘书长等。
长期从事人本智造领域图学相关交叉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Erasmus+ CBHE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10余项。发表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20余项。
报告主题:基于增强现实的人机协作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
摘要:增强现实技术正成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报告将系统介绍增强现实技术在工业制造中的应用现状,重点展示课题组在三个方面的创新研究成果:1)基于增强现实的大型构件加工过程可视化系统,实现了加工状态的实时监测与偏差分析;2)面向复杂装配场景的增强现实引导方案,有效解决了传统盲区作业难题;3)结合零样本学习的PCB缺陷检测新方法,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这些研究为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最后,报告将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
赵宁 教授
报告人简介: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流技术与应用》执行主编。从事制造系统、物流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兼任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委员。获自然基金、重点研发课题、各类企业合作课题30余项。曾任华为供应链、三一重工物流仿真顾问,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一项,机械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华为供应链创新合作奖一项。
报告主题:物流仓储领域人机协作现状与仿真方法
摘要:202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700亿件,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在物流业务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物流中心工人工作强度也持续攀升,在工业5.0 时代,亟需采用新技术,既要提升工人福祉,又要提高工作效率。本报告介绍了当前物流仓储领域的主流装备以及这些装备与工人协作的方式,进一步介绍了物流中心“人、机、货、场地”多维协同仿真建模的方法,为物流仓储领域数字孪生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
程敏 教授
报告人简介:重庆大学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与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基金面上/青年/重点项目子课题、国防领域重点课题、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任务等十余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10余篇论文获期刊封面论文、ESI高被引论文、国际会议最佳论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等,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报告主题:复杂工况重载液压机械臂人机交互技术研究
摘要:液压机械臂在铸造、锻造、装配等复杂生产制造现场以及高温、辐射、水下、救援等复杂野外作业工况应用广泛,其作业任务重、脏、累、险,无人化/少人化智能作业需求已日益迫切。然而,液压机械臂具有惯量大、阻尼低且强耦合等特点,存在控制精度差、作业风险高等严峻挑战,且环境非结构特征显著,在复杂工况自主作业非常困难,通过人机协同、辅助操作等交互方式来提高作业精确性、安全性与效率成为目前的发展趋势。本报告从高性能运动控制与高效人机交互等方面介绍相关研究进展。
![]()
程颖 教授
报告人简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Digital Twin》国际期刊Managing Editor。主要从事数字孪生智能制造、智能生产服务协作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主持或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合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科委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北京市重点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国际期刊论文5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软著10余项,Web of Science引用3700余次;先后入选北京科技新星、香江学者,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2)、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报告主题:多品种变批量产品数字孪生车间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摘要:不断提升设备综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赋能之一。空天装备、3C、新能源汽车等典型柔性制造行业,均采用多品种变批量共线生产模式,存在高频次换产、高质量要求等挑战,如何在既有资源和约束下开展生产协作、突破生产能力极限,是其共性难题。传统换产配置物理调试、生产工艺经验调参、生产异常事后容错方法,无法满足上述需求,数字孪生提供了有效途径。北航数字孪生智造makeTwin团队提出了数字孪生车间概念,并创建了数字孪生车间理论、技术、工具、标准体系,成果应用于小米手机、航天五院卫星等10余行业车间共线智造,为推动车间生产管控由经验式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胡中旭 教授
报告人简介: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入选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华中大“华中卓越学者”等人才计划,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曾先后在上海华为、新加坡NTU、日本RIKEN等单位工作。围绕制造系统数字化与智能化,先后主持/承担国自然基金面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任务/课题。出版英文专著1部,在IEEE汇刊等发表论文60余篇(ESI高被引10篇、热点2篇),授权专利7项(含国际专利1项),荣获河南省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Actuators 2023 Travel Award等奖项。
报告主题:面向认知赋能的人机协作:进展、挑战和展望
摘要:在工业4.0向工业5.0演进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智能制造理念日益凸显其核心价值。当前人机协作更强调人类高阶认知与机器计算能力的深度融合,而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关键的数字化支撑。基于此,系统梳理人机协作认知赋能在交互感知、任务规划与执行、技能学习等关键领域的研究进展,深入剖析了多模态信息整合、任务推理、动态决策与技能知识表征等方面存在的技术挑战。进一步,提出通过应用知识图谱构建的相关技术来支持人与其机器认知对齐的方法,以及通过应用知识图谱推理的相关技术来支持复杂环境下人机协作的任务优化和动态决策。在分析现有人机协作认知赋能研究局限性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智能制造环境下的深度认知协同的发展方向。
![]()
董元发 教授
报告人简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副院长、三峡大学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中心主任,三峡学者第一层次人才,三峡大学十大杰出青年,湖北省青年科技晨光计划人才入选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大数据与智能系统分会委员、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图学学会数字孪生专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精密装配)分会委员。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发表相关高水平论文40余篇、参编国际标准IEEE P3147和P3144、授权发明专利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余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
报告主题:高鲁棒智能人机协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展望
摘要:高鲁棒智能人机协作系统是智能制造迈向柔性化、安全化转型的核心支撑技术,对提升复杂工业场景中人机协同效率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针对动态不确定环境下人机协作的鲁棒性挑战,提出基于多模态感知-认知-决策闭环的协同行为设计框架,构建虚实融合的验证方法体系。重点阐述四大关键技术:高效人机点云重建与碰撞预警技术,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动态安全防护;融合语义环境建模与意图推理的高鲁棒场景认知技术,提升复杂工况下的协作理解能力;人机协作行为与意图识别技术,构建双向透明的协作接口;避障运动规划与自适应控制技术,保障人机接触柔顺性。
![]()
陶达 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陶达,香港大学博士,深圳大学人因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特聘研究员,博导,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2-2025),广东省杰青基金获得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大学荔园优青学者。从事人机交互与人因安全方向研究工作,在医疗、核电和交通等领域人机系统优化和失误防控方法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国自科青年和面上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SSCI论文70余篇(ESI高被引4篇),引用超5千次,多次获中国管理工效学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担任国家/广东省/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及知名SCI期刊特刊主编和编委。
报告主题:基于多模态测评的人机交互与人因安全研究
摘要:人因失误和低效是人机系统中的共性问题,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安全。开展人机交互与人因安全是满足医疗、核电和交通等重大领域安全战略的共性需求。而如何全面、客观测评人机交互行为,实现精准、有效的人因失误防控是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报告人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享从宏、微观双层面开展的人机交互行为测评机制研究,以及从技术和人员双角度的人因失误防控方法研究,为人机系统的优化设计及失误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任彬 副教授
报告人简介:上海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学者协会会员,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人工智能、脑机交互、外骨骼人机协同。发表SCI/EI刊源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3部。
报告主题:面向高危作业的多模态脑机接口融合与外骨骼人机增效机制
摘要:面向制造领域的高危作业,提出脑电(EEG)、肌电(EMG)、心电(ECG)等多模态融合方法,提高作业者意图识别准确率。人机增效包括增强人的智能与体能。外骨骼能够充分发挥人脑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提髙穿戴者的力量和耐力水平。外骨骼的传感系统可以对人体数据进行多模态采集,通过对穿戴者脑力和体力的负荷评估,提高穿戴者的应急反应能力,即增强智能与体能。外骨骼可以实现人机增效的闭环控制。
![]()
刘长春 助理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共融制造系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形成专利与软著10项,出版专著2本。入选国资计划B档、江苏省卓越博士后、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等人才计划,担任IEEE数字制造与人本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人本智造学术会议青年委员,并担任多本国际期刊的青年编委/客座编辑;
报告主题:视觉语言模型增强的具身智能:用于数字孪生辅助的人机协作装配
摘要:近年来,具身智能成为人机协作装配中实现类人认知推理的有效途径,但其载体具身智能体尚处探索阶段。本次报告探讨基于视觉语言模型增强的具身智能,用于数字孪生辅助人机协作装配的多模态认知、推理与执行:构建具身智能体与物理机器人映射,以领域知识和场景驱动虚拟学习模型;用数字孪生模型形成“具身大脑” 提供推理引擎;将推理结果输入模型生成动作代码实现物理执行,形成 “具身神经元”。
![]()
严都喜 助理研究员
报告人简介:广东工业大学“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成员,长期从事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变型设计方法的研究工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任务负责人,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国家、省市科技项目。获得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项目。
报告主题:考虑人机双工的电子产线变型设计与自适应管控服务
摘要:电子产品快速迭代对生产系统的响应速度与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产线柔性设计与动态调控能力成为关键。报告以数字孪生技术为核心,研究面向3C电子产线的变型设计与自适应管控方法。在人机协作的背景下,构建生产线“配置-行为-控制-性能”多维度参数关联模型,探索参数变更的传播机理与控制策略,并分析参数网络的鲁棒性。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面向服务的数字孪生平台,支持高频换产、自适应管控等制造服务需求,提升产线响应效率与人的参与体验,推动制造系统向更加人本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03
赞助商征集
诚邀相关厂商参加第三届人本智造学术会议,以人为本、智能赋能、共创未来,赞助事宜请联系黄老师 18611702891 hsh@bit.edu.cn。
04
分论坛报告、论文长摘要/海报、白皮书参编征集
01
分论坛报告征集
分论坛报告时间为15-20分钟。请有意参会并作分论坛报告的专家将报告题目、个人简介(限100字)、标准个人证件照(会议手册用)、报告摘要(限200字),发送至对应分论坛联系人邮箱。分论坛报告征集截止至9月30日,由组委会讨论确定报告名单并通知相应报告人(未入选的不再单独通知)。
人本设计分论坛联系人:郭鑫 guoxin@scu.edu.cn
人本生产分论坛联系人:赵强强 qzhao21@xjtu.edu.cn
人本服务分论坛联系人:冷杰武 jwleng@gdut.edu.cn
人本建造分论坛联系人:项星玮 xiangxingwei@hust.edu.cn
总装拉动论坛联系人:黄铭 huangming@bit.edu.cn
硕博菁英论坛联系人:刘承宝 liuchengbao2016@ia.ac.cn
02
论文长摘要和海报征集
欢迎向大会提交论文长摘要和海报(模板下载:)。论文长摘要和海报征集截止至10月1日。会务组将对所提交论文长摘要和海报进行评审,并于10月10日前通知评审结果,入选的论文长摘要可以在硕博菁英论坛进行报告分享,入选的海报将在大会现场展示。
长摘要联系人:张永辉 yionghuiz@163.com
海报联系人:张茁 1052038631@qq.com
责任编辑:李 娜
责任校对: 金 程
审 核: 张 彤
JME学院简介
JME学院是由《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2018年创建,以关注、陪伴青年学者成长为宗旨,努力探索学术传播服务新模式。
欢迎各位老师扫码添加小助理-暖暖为好友,由小助理拉入JME学院官方群!
欢迎关注机械工程学报视频号~
寻觅合作伙伴
有一种合作叫做真诚,有一种发展可以无限,有一种伙伴可以互利共赢,愿我们合作起来流连忘返,发展起来前景可观。关于论文推荐、团队介绍、图书出版、学术直播、招聘信息、会议推广等,请与我们联系。
感谢关注我们!我们《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将努力为您打造一个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术媒体!

版权声明:
特别声明:本微信转载文章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益。
微信投稿、转载等:
联系人:暖暖
电话:010-88379909
E-mail:jme@cmes.org
网 址:http://www.cjmenet.com.cn
官方微信号:jmewechat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