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决胜关键在于微循环灌注。
整理:医学界报道组
审核专家:丁嵩教授
随着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普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外膜大血管的开通率已显著提高。然而,临床与研究实践日益揭示,即使罪犯血管成功开通,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因并发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而出现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足,这被形象地称为“无复流”或“慢血流”现象[1]。
CMD不仅部分抵消了原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获益,更是导致心肌损伤加剧、左心室重构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CMD的早期精准诊断与有效防治,已成为当前介入心脏病学领域亟待突破的瓶颈与研究热点之一。2025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会议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丁嵩教授结合最新进展,系统阐述CMD的诊断技术与防治策略。
洞察秋毫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复杂机制与诊断技术演进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错综复杂,是多种病理过程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主要机制包括:微循环栓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或血栓在血流冲击下脱落堵塞远端微血管)、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恢复后引发的氧化应激、钙超载、炎症反应等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以及微血管痉挛等。此外,个体差异、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肾功能不全等危险因素也会增加CMD的易感性。
面对复杂的机制,精准诊断是有效干预的前提。诊断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有创到无创/微创、从定性到定量的演进。
基础与经典方法:心电图是临床最便捷的初筛工具,通常以梗死相关导联ST段回落(STR)程度作为衡量指标,术后90分钟心电图STR≥70%被认为再灌注良好。冠状动脉造影(CAG)在术中提供直观判断,如TIMI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BG)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这些方法简便快捷,但主观性较强,且无法定量评估微循环功能。TIMI心肌灌注帧数计数(TMPFC)以造影帧数计数的方式将TMPG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实现基于CAG的微循环灌注定量评估[2]。
有创生理学评估“金标准”:冠脉血流储备(CFR)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通过特殊导丝测量,能特异性反映微血管的功能状态。其中,IMR被认为是定量分析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的可靠指标,在STEMI患者中,IMR>40提示存在显著的CMD。然而,该方法操作相对复杂、耗时且增加费用,限制了其常规临床应用。
无创/微创影像学技术:心脏磁共振(CMR)是目前无创组织水平评估心肌灌注的“金标准”,通过不同的系列可以评估微循环阻塞(MVO)和心肌内出血(IMH),提供丰富的预后相关信息。超声声学造影(MCE)通过静脉注射微泡造影剂评估心肌灌注,但可重复性是其挑战。心肌核素显像则侧重用于评估心肌缺血范围和存活心肌。
基于造影的创新计算技术: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造影影像进行计算的新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定量血流分数(QFR)在计算心外膜血管狭窄功能意义的同时,其衍生参数(如cQFR与fQFR的差值)被发现可用于预测CMD[3]。更令人瞩目的是,多项CAG衍生的IMR都完成了与导丝测量IMR的一致性评估,如:AccuIMR[4],AMR[5],caIMR[6]等,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正通过后续的相关研究验证,例如新近发表的研究证实,AMR>26.6mmHg·s/dm能有效预测STEMI患者PPCI后的CMD发生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7]。
防患未然
急诊PCI术中CMD的预防与规范化操作策略
对于CMD,预防远胜于治疗。在急诊PPCI术中,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是减少CMD发生的基石[1]。核心策略可概括为“先快后慢,优化操作,减少损伤”。
先快后慢:强调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恢复前向血流。但血流恢复后,应适当放慢操作速度,以避免快速的大量血流灌注导致的心肌再灌注损伤。
降低血栓负荷:虽然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存在争议,但对于高血栓负荷的患者,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可能获益。准分子激光消融术是另一种有效的血栓减容手段,但因成本高昂应用受限。
维持心肌有效灌注压:术中密切监测血压,必要时使用升压药或扩容,保证微循环的灌注动力。
合理应用器械与术式:选择尺寸合适的支架,完全覆盖病变。对于复杂病变(如分叉病变),优先选择简单术式,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和器械对血管的刺激。
减少对比剂使用:对比剂本身具有肾毒性和可能的高粘滞性,应尽量减少用量和注射次数。
特殊人群防护:对老年、合并肾功能不全或其他系统疾病的患者,治疗策略应更加简化、安全。
药物涂层球囊(DCB)的应用:对于预处理后残余狭窄不重、无严重夹层的患者,DCB作为一种支架替代方案,可能避免金属支架植入后扩张对微循环的潜在影响,但应注意当残余血栓负荷重时使用DCB效果不佳。
通过系统化的手术策略优化,能够从源头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医源性CMD的发生风险。
精准干预
CMD的药物治疗与非药物防治策略
一旦发生或高度怀疑CMD,应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治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1]。
1
药物治疗
药物主要通过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扩张血管等途径发挥作用,常用给药途径包括冠状动脉内给药和静脉给药,旨在局部或全身起效。
血管扩张剂:是缓解微血管痉挛的核心。指南推荐的药物包括腺苷(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释放一氧化氮)、尼可地尔(兼具硝酸酯类作用和KATP通道开放作用)以及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
抗血小板与抗栓治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如应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至关重要。对于高血栓负荷患者,有研究探索了靶向低剂量溶栓的策略[8],例如在血栓抽吸后通过抽吸导管局部给予溶栓药物,以期溶解远端栓塞的微血栓,改善灌注,且不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长期口服药物:术后长期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对于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促进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
非药物治疗策略[1]
血栓减容技术:血栓抽吸和激光消融既是预防手段,也是治疗已发生栓塞的方法。
延迟支架植入术:对于高血栓负荷或术中出现慢血流/无复流的患者,若经处理血流恢复至TIMI 3级,可考虑暂不植入支架,强化抗栓治疗后择期行支架植入术,这为高凝状态的平息和微循环的恢复提供了时间窗。
心脏康复与长期管理:CMD的干预不应止于导管室。积极的心脏康复计划,包括运动训练、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控制,对于改善患者整体血管功能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结语
心肌梗死后的冠脉微循环障碍,是连接成功血运重建与患者长期预后的关键环节。对其认知已从简单的现象观察深入到对复杂机制的探索,诊断技术也迈向更精准、更便捷的新阶段。
未来的临床管理策略必将更加注重“防治结合”,不断提升对CMD的重视程度和诊疗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从“开通血管”到“挽救心肌”的跨越,最终改善STEMI患者的远期预后。任重而道远,但前景可期。
专家简介
![]()
丁嵩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优秀青年医师
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人才
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上海市卫健委“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国家卫健委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疾病冠脉介入基地培训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继续教育学组委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 PCI 微循环保护策略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3): 221-230.
[2].Ge H, Ding S, An D, et al. Frame counting improves the assessment of post-reperfusion microvascular patency by 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 Evidence from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t J Cardiol. 2016;203:360-6.
[3].Xincheng Sheng , Zhiqing Qiao, Heng Ge, et al. Novel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flow ratio for predicting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after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20;95 Suppl 1:624-632
[4].Jun Jiang, Chenguang Li, Yumeng Hu, et al. A novel CFD-based computed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 (IMR) derived from coronary angiography to assess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Comput Methods Programs Biomed. 2022 ;221:106897.
[5]. Giovanni Luigi De Maria, Roberto Scarsini, Mayooran Shanmuganathan, at al. Angiography-derived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 as a novel, pressure-wire-free tool to assess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 in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20;36(8):1395-1406.
[6].Choi KH, Dai N, Li Y, et al. Func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21;14(15):1670-1684.
[7].Zhiwen Zhang, Song Ding, Quan Guo, et al. Single-view angiographic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 index after primary PCI: the EARLY-MYO-AMR study. EuroIntervention. 2025;21(17):e1015-e1027.
[8]. Dong Huang, Juying Qian, Zongjun Liu, et al. Effects of Intracoronary Pro-urokinase or Tirofiban on Coronary Flow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ulti-Center, Placebo-Controlled,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Front Cardiovasc Med. 2021;8:710994.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