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中的崇木凼古树林,晨光透过千年枝桠,照亮了长沙医学院“青春映像”暑期三下乡团队调研组成员们求知的面庞。短短数日,这支青年团队深入湘西南腹地,问卷记录民生关切,访谈聆听文化回响,在花瑶古寨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瑰宝与基层健康的深度调研。
双线走访:问卷与交流
开班仪式结束后,调研组兵分两路投入工作。一组同学穿梭于村寨巷道,逐户敲门拜访,耐心向村民解释调研目的,发放问卷并细心记录。另一组则围绕村支部展开工作,与村干部及附近村民进行初步交流。夜幕降临,篝火燃起,调研组与山歌传承人围坐夜谈,那穿透夜空的悠扬曲调,让调研组成员们对花瑶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更令人惊喜的是,走访途中几位瑶族妇女安坐门前挑花刺绣的画面,已悄然为次日的非遗探索埋下伏笔。
![]()
指尖问道:深研花瑶挑花非遗瑰宝
调研核心聚焦花瑶瑰宝——挑花。调研组成员们特意拜访了传承人沈燕希老师。在她那里,成员们深刻理解到:花瑶无文字,挑花即史书。筒裙作为精华,“远看颜色近看花”,其由四大版块构成。沈老师一边展示她手中的作品一边说:“我们挑花没有固定花样,灵感都来自山里的花草、动物,心里想到什么就挑什么。”她指着一件正在制作的创新筒裙介绍道:“这件新样式,得花上一年半才能完成。”一针一线间,是千年技艺的活态传承,题材囊括飞禽走兽、花草虫鱼、几何图形乃至历史故事,样式多达上千种。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数纱定格,对称构图。调研组在经纬交错间,触摸到了民族文化的深沉脉搏。
![]()
![]()
![]()
![]()
![]()
调研组步入崇木凼村的“绿色心脏”——古树林。参天的楠木、枫香,悬挂的保护牌诉说着它们数百甚至上千年的生命传奇。最引人驻足的是那对“夫妻树”,枝干相倚,根脉相连。村民讲述的山歌情韵在耳畔悠然响起,歌中咏唱的忠贞爱情,与眼前这两棵无言相守的古树身影完美交融。这一刻,自然造物与人文情感在调研组成员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下午,带着林间的感动与拍摄的影像资料,大家围坐崇木凼村村委临时办公室,结合文献,深入探讨“夫妻树”所承载的文化象征与当地山歌、民俗的潜在联系,为论文撰写积累了鲜活的素材和深刻思考。
![]()
落笔成章:撰报告述详
临近尾声,村委会临时办公室化为思考的工坊。累计发放的139份有效问卷、走访的178户村民家庭、以及陆续完成的8位村干部深度访谈,汇聚成关于基层医疗卫生状况与传统文化认知的宝贵一手数据。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真实声音,与镜头捕捉的挑花细节、古树英姿,以及山歌的韵律、沈老师的讲述,一同在案头反复梳理、交叉分析。论文的一级标题在团队的思维碰撞中逐渐明晰,框架日益丰满。从瑶家绣架到古树绿荫,再回到书桌前整理归纳。每一步足迹、每一次对话,都沉淀为调研报告中数据的支撑和鲜活的案例基础。
篝火余温犹在,林间涛声依旧。当长沙医学院“青春映像”暑期三下乡团队告别崇木凼村,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手资料与影像,更是对文化韧性与乡村现实的深切体悟。挑花筒裙上的千年密码,“夫妻树”年轮里的永恒情歌,共同诉说着守护的薪火正被这群年轻专注的目光点亮,代代相传。
文/谷子熠
图/谷子熠 刘芮伊
文字编辑/武琦轩 朱新宇
审核/尚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