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拥军:我家里的餐桌上就有转基因水稻,已经吃了26年
提及转基因食品,公众脑海中常浮现“安全与否”的疑问,而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拥军,用26年的餐桌实践,为这个问题写下了一份独特的“生活答卷”——自1999年起,他的家中餐桌就从未缺席过转基因水稻,这份坚持不仅源于科研工作者的专业判断,更藏着对转基因技术发展的深切期待。
1999年,正是林拥军团队投身转基因水稻研究的关键阶段。彼时,他们研发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刚完成初步试验,在确认其符合安全评估标准后,林拥军做出了一个让身边人既惊讶又佩服的决定:把试验田里收获的转基因水稻带回家,像普通大米一样蒸煮、食用。“作为研究它的人,如果我自己都不敢吃,又怎么能让公众相信它的安全性?”这是林拥军当时最朴素的想法,却成了他此后26年饮食习惯的起点。
在这26年里,林拥军家的米缸始终“藏”着转基因水稻的身影。从最初的抗虫品种到后来优化的高营养品种,每一次品种迭代,他都会第一时间将新米端上餐桌。“口感和普通大米没区别,煮出来的饭一样香,家人吃了这么多年,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林拥军笑着分享,家人从最初的“试试看”,到后来的“习以为常”,这份坦然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安全验证。而他自己,更是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向公众科普转基因知识时,都会拿出家里的米袋,“这就是我家吃的转基因大米,和大家超市里买的大米一样,都是安全的粮食”。
很多人会问,26年坚持吃转基因水稻,仅仅是为了证明安全吗?在林拥军看来,答案不止于此。作为长期深耕转基因作物研究的专家,他深知转基因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抗虫转基因水稻能减少农药使用量,既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成本,又减少了农药对土壤、水源的污染;耐除草剂品种能提高种植效率,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转基因水稻,还能帮助解决部分地区的营养缺乏问题。“我吃转基因水稻,也是想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感受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这种‘亲身实践’的体验,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如今,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已批准多个转基因作物品种进行商业化种植,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走进寻常百姓家。但林拥军也坦言,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仍未完全消除,“很多人因为不了解而害怕,这很正常,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普”。他依然会带着家里的转基因大米去参加科普活动,也会邀请同事、朋友到家里吃一顿“转基因水稻饭”,“我希望通过这种最真实的方式,让大家知道,转基因食品不是‘特殊食品’,而是能改善我们生活的‘好食品’”。
26年的餐桌坚守,林拥军用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常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转基因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吃了26年转基因水稻,未来还会继续吃下去,因为我相信,好的技术终会被更多人理解、接受,而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技术进步中受益。”这份坚持,不仅是对转基因技术的信任,更是对中国农业未来的期待——当更多人放下误解、拥抱科学,转基因技术必将在守护粮食安全、改善民生的道路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