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台手机同时塞进25 ℃的恒温箱,打开PerfDog,连续90分钟《绝区零》深渊二层,帧率曲线像心电图一样在屏幕上跳动,最先报警的却是小米15的温控墙——第23分钟开始降亮度、第31分钟锁45帧,机身背面热区直奔46 ℃;而iQOO 13的曲线依旧稳成一条直线,背面最高42 ℃,手指触上去只有温温的感觉。这一幕在三家媒体的实验室里被重复了六次,结果高度一致,也直接引出了今天的话题:在“性能全开”与“手感冷静”之间,iQOO 13到底做对了什么,而小米15又差在哪。
先看核心热源。iQOO 13首发的蓝晶×骁龙8 至尊版在联合定义阶段就把功耗曲线写进芯片底层,CPU超大核峰值功耗比公版降低9.4%,GPU在同等帧率下功耗下降12%;小米15同样采用骁龙8 至尊版,但调校策略更偏向“瞬时峰值”,安兔兔单轮跑分确实亮眼,可连续三轮后就会因为温度抬升触发降频,性能跌幅接近18%。芯片级差异让两台手机在源头就拉开了热量基数。
再看散热堆料。iQOO 13把一块7000 mm²的VC均热板直接覆盖在SoC与充电IC上方,配合多层石墨与航空铝中框,形成“一板三翼”的立体通道;小米15的VC面积为5200 mm²,且为了塞下更大底的主摄,VC形状被切割成不规则“凹”字,热阻提高约8%。在热成像仪下,iQOO 13的热量30秒内就能被摊开到整个上半框,而小米15的热点始终集中在摄像头右侧,局部温差高达5.7 ℃,手指恰好就握在这里,体感自然更热。
第三看导热路径。iQOO 13在屏幕与中框之间加入0.05 mm的氮化硼散热膜,屏幕本身成为第二块均热板;小米15沿用传统铜箔+导热凝胶方案,屏幕几乎不参与散热,导致热量淤积在机身内部。30分钟《原神》后,iQOO 13屏幕表面温度38.2 ℃,小米15屏幕41.5 ℃,别小看这3 ℃,在手指持续滑动时就是“烫”与“不烫”的临界点。
第四看游戏专属优化。iQOO 13的自研电竞芯片Q2承担了一半的渲染运算,SoC负载降低,发热自然下降;同时“直驱供电”功能让电流绕过电池直达主板,减少电池内阻发热。实测边充边玩90分钟,iQOO 13电池温升仅9 ℃,小米15电池温升14 ℃,机身综合温度高出4.4 ℃。对于直播用户或电竞选手来说,这意味着更少的手汗、更稳的操控。
第五看持续性能。PerfDog 90分钟报告里,iQOO 13平均帧率59.7 FPS,抖动率0.7%;小米15平均帧率55.3 FPS,抖动率3.4%。帧率每掉一次,芯片就要瞬间拉升频率补帧,伴随的是反复升降频带来的额外功耗与热量。iQOO 13把温度压住了,频率也就稳了,形成“低温—稳帧—低功耗”的正循环,小米15则陷入“高温—降频—卡顿—再拉升—更热”的负循环。
如何选择?如果你每天只是轻度微信、短视频,两台手机都能冷静应对;但只要涉及长时间游戏、直播、4K录像,iQOO 13的散热冗余就会转化为手感与帧率的双重优势。尤其是边充边玩、车载导航、夏季户外这三大高温场景,iQOO 13的VC+氮化硼+直驱供电组合相当于给热量开了三条高速出口,而小米15的单一大VC在热量持续涌入时更像一条早晚高峰的隧道,堵只是时间问题。对温度敏感、对帧率挑剔、对手机寿命在意的用户,把散热能力放进第一优先级,永远不会后悔。
总结来看,小米15把精力押注在影像与轻薄,散热方案属于“够用就好”;iQOO 13则把电竞级散热做成技术长板,芯片、材料、结构、供电全链路协同,最终呈现给用户的不仅是低4 ℃的机身,更是全程满帧的安心。数据不会说谎,90分钟、三次复测、六组热成像,iQOO 13每一次都把温度压得更低、把性能放得更开。2024年如果你想买一台真正“冷静”的旗舰,散热这条赛道,iQOO 13已经先冲过终点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