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清晨,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注空气站内吴文革和朱琦把成袋的工业用盐倒入盐池里,确保水处理再生环节盐水浓度在10%左右。这是他俩作为搭档共同坚守的第四个国庆节,也是他们“回家”后的第一个岗位“十一”。
过去三年,注空气站24名员工如“候鸟”般往返于辽宁盘锦与内蒙古锡林郭勒之间,为华北油田阿尔善作业区林砾岩火驱空气站送去专业的技术支援,保障日注气14万方。随着外闯项目结束,今年9月最后4名员工“回巢”,该站32名员工终于“团圆”。
上午七点半,朱琦走到冷却塔旁查看水位,思绪却飘回了锡林郭勒,那里的空气站有三台机组、四台螺杆机,体量是高采注空气站的二分之一,唯一的冷却塔却是大家的“心头大患”。
![]()
“冬天将近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每小时得用撬棍敲一遍冷却塔周围的冰碴子,防止冻堵。有一次夜里突然降温,早上一看,冷却塔周围长出了一圈‘钟乳石’。”他说。
到那儿的第一个冬天,90年的王达还没有羊皮里子工服,他清晰地记得,里里外外套了五六层的他,刚出门5分钟,就狼狈地被呼啸的北风逼回了房间。后来他置办了一套当地人穿的工服,工服的夹缝里多加了一层羊皮里子,加上高采给配的狗皮帽子。他用这身十多斤重的装备跟内蒙的凛冽寒风抗衡,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穿梭在设备间。
站里只有一个旱厕,冬天刮起那白毛风,上厕所得死死攥着手纸,要不然都得刮飞。说起那里的风,朱琦记忆犹新。
![]()
郭铁瑛和张军是这支队伍的队长,每次带一支6个人的队伍外闯,一个月一换班。“30多个人管着两边的两座注气站,最难就是换班的时候,一下子少了16个人,家这边的员工不休息全顶上。”郭铁瑛说,最让他不可思议的是,作为黑龙江人,去年春节在内蒙古他的耳朵被冻伤,生了冻疮。
锡林郭勒不仅寒冷,还很荒凉。由于草原退化,隔很远才能零星看见几棵树,“待久了才知道只有采油站门口才有几棵活树,树就是‘灯塔’,暴风雪里找到树就找到了。”吴文革说,59岁的他是跟王达、朱琦第一批外闯的,每趟巡检他都坚持走两圈,每天带着双倍的责任心上岗,“咱代表的是辽河的形象。”
![]()
王达是这支队伍里唯一的90后,2022年去内蒙古的时候儿子六个月,他虽不舍依然背起行囊远赴他乡,回家后第一时间提交了入党申请书;86年的周靖外闯的时候女儿三年级,第一次走出去坐了12个小时的车颠簸到厂区的那一刻,他想立刻返程,“我是党员,有困难我不上谁上。”正是这样的信念使他走过了外闯这三个年头。
“滴滴滴——”周靖和李青春前来接班。四位战友默契交接,三年的风雨化作相视一笑。候鸟归巢,初心不改,这个国庆,他们的坚守格外温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