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12月,美国将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关键设计工具和先进制程。江西走出的陈氏兄弟,转向国产供应链,300天推出思元590芯片。
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营收同比增长4000%,净利润3.5亿元。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厂开始采用国产芯片,三大运营商智算中心采购占比超60%。
美国封锁为何失效?
![]()
657
股价1300元背后,27亿库存藏着什么
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让所有人张大了嘴巴。
营收11.1亿元,同比暴涨4000%。净利润3.5亿元,一个季度赚的钱,抵得上过去全年。股价从百元出头一路狂飙,突破1300元,超越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市值直奔6000亿。
![]()
交易大厅的屏幕刷成了红色,散户盯着K线图,眼珠子都要贴上去了。寒武纪这三个字,成了资本市场最炙手可热的话题。陈天石持股比例高,身家飙到870亿,成了江西首富。
业绩爆发的背后,是商业落地的实打实成果。
![]()
百度的工程师们把英伟达的卡换成寒武纪,成本直接降了40%,训练速度还提升了20%。阿里云、腾讯云也在逐步增加部署比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智算中心采购中,寒武纪芯片占比超过60%,成了建设主力军。
但狂欢中,有个数字特别扎眼——库存27.55亿元。
![]()
这个数字比很多公司一年的营收还高。仓库里堆的货,够卖大半年的。短期看,有现货是优势,客户下单就能交付。但长期看,这么大的库存可能是个包袱。万一市场需求变了,或者技术迭代快了,这些芯片就砸手里了。
更关键的是,股价波动背后,反映的是市场情绪而非技术本质。
![]()
寒武纪的芯片,技术制程仍落后英伟达两代。浮点运算能力,思元590是420万亿次每秒,英伟达H100是600万亿次每秒,差距30%。虽然在推理性能上能持平,但整体算力还是有差距的。
这些冷静的数字,在股价飙升的狂热中,很容易被忽略。
![]()
但寒武纪的价值,恰恰不在于追求最强性能,而在于找到了一条务实的路。不求最强,但求够用、能交付、不被卡脖子。性能够跑主流AI大模型,价格便宜一半,交货快一倍。性价比算下来,不输。
![]()
一个季度的爆发,藏着15年的积累。要理解今天的业绩暴涨,得回到2010年,回到那个30平米的实验室。
从2010年30平米实验室,到2025年营收破11亿
哥哥陈云霁14岁那年,坐在中科大少年班的教室里,已经在想芯片设计的事了。
![]()
9岁学完初中数学的天才少年,脑子里装的都是技术。2007年博士毕业,25岁就成了龙芯三号的主架构师。弟弟陈天石小两岁,16岁也进了少年班,2010年拿到博士学位。两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性格完全不同——哥哥沉默寡言,专注技术;弟弟外向活泼,擅长沟通。
2010年前后,哥哥在做芯片测试,发现人工效率低得吓人。弟弟那边研究的是人工智能。两人一合计,干脆做一款AI专用芯片。
![]()
这想法听起来不复杂,真动手却是另一回事。那时候AI还没现在这么热,更多是论文里的东西。中科院看中了他们的想法,给了资源组建团队。
2015年,全球第一款深度学习处理器原型在30平米的实验室里亮灯。几个人围着一台示波器,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那颗芯片还不知道能不能成,但至少证明了路线是对的。
![]()
2016年3月,寒武纪正式成立。名字取自地质时代的"寒武纪大爆发",寓意AI芯片会开启一个新时代。起步资金靠校友帮忙,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投了1000万。
2017年,寒武纪1A芯片装进华为Mate10手机,成为全球首款内置独立神经处理单元的AI手机芯片。这是第一次证明,芯片不只是实验室产品,能真正商用。
那两年,华为订单占寒武纪营收的98%以上。
![]()
但好景不长。2018年10月,华为推出自研的昇腾910和310,寒武纪一下子丢了最大客户。营收直接腰斩,差点断了粮。团队开始转向云端芯片,推出思元系列,对标英伟达的GPU。
2020年7月上市,成了"AI芯片第一股"。但上市后日子并不好过,股价从300多元跌到50多元,长期破发。从2020年到2023年,累计亏损超40亿。2023年营收7.09亿,研发支出却是11.18亿,入不敷出。
![]()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12月。
美国把寒武纪拉进实体清单那天,很多人觉得这公司快完了。高端设计工具用不了,先进制程拿不到,这不是要命吗?但陈天石咬咬牙:"老美不给,咱们自己干。"
转向国产7nm工艺,团队加班加点。300天后,思元590出来了。性能能打英伟达A100的八成,在INT8推理上甚至持平。封锁本想"卡死"中国AI,结果反而逼出了自主突破。
![]()
2024年第四季度,寒武纪首次扭亏,单季盈利2.72亿。芯片行业有个规律:前期必然亏损,技术研发周期长;中期艰难生存,市场培育慢;后期爆发增长,技术终于变现。寒武纪用了15年,走完了这个周期。
芯片做出来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战场是生态。光有硬件,没有软件工具、开发环境、应用适配,芯片就是一块废铁。寒武纪很清楚这一点。
![]()
芯片只是开始,算力平台才是真战场
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夹缝里,寒武纪要同时应付三件事:技术得过硬、商业得赚钱、资本市场得有交代。哪个都不能掉链子。
芯片是心脏,算力平台是血管,开发工具是手脚,应用适配是大脑。光有心脏,身体还是动不了。寒武纪现在做的,是把整套身体都配齐。
![]()
硬件层面,思元系列芯片覆盖训练和推理。思元290、370用于云端训练,思元590用于大规模推理。每一代芯片,都在追赶英伟达的步伐。虽然还有差距,但差距在缩小。
平台层面,寒武纪参与了100个智算中心建设。中国移动哈尔滨智算中心,部署了1.8万张加速卡,提供6.9EFLOPS算力——一秒钟能算69亿亿次,相当于全中国人同时计算1000年。
![]()
软件层面,寒武纪开发了操作系统、推理引擎、开发工具链。虽然比不上英伟达CUDA建立15年的生态,但在中文语义处理、本地化需求上,寒武纪有差异化优势。
应用层面,百度文心大模型、阿里云、腾讯云都在用寒武纪芯片。不是因为性能最强,而是因为够用、便宜、交货快。
性能对比,数字很直观。
![]()
浮点运算能力,寒武纪思元590是420万亿次每秒,英伟达H100是600万亿次每秒。差距30%。但价格,寒武纪4到5万美元,英伟达8到10万美元,便宜一半。供货周期,寒武纪2到3个月,英伟达6到12个月,快一倍。
性价比算下来,不输。
![]()
2025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明确鼓励建设自主可控的算力体系,到2026年国产AI芯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50%以上。寒武纪被列为重点支持企业。
政策倾斜,不是强推国产替代,而是希望构建一个更有韧性的产业结构。在台海局势紧张、中美科技博弈加剧的背景下,算力安全远比商业考量更重要。
![]()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说过一句话:"关键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寒武纪的经历,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教授魏少军也指出:"生态能力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IDC发布的报告显示,寒武纪的崛起使中国AI产业对进口芯片的依赖度从2022年的75%降至2025年的45%,预计2027年将降至30%以下。"芯片自主"正在从口号变为现实。
![]()
高盛研究报告预测,若寒武纪保持当前增长速度,2027年营收有望突破200亿元,市值可能达到万亿级别。但同时警告,技术迭代速度、国际竞争压力、资本市场波动仍是主要风险因素。
业绩爆发了,生态在建,政策在撑。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没回答:这条路,能走多远?技术理想主义,能对抗资本市场的短视吗?
![]()
热钱vs耐心,一夜暴富vs十年磨剑
热钱要的是三五年退出,芯片要的是十年磨一剑。
时间错配,注定了热钱支撑不了真正的技术突破。寒武纪亏了15年40个亿,靠的不是热钱,是愿意陪你熬的耐心资本。科大讯飞、联想、OPPO这些战略投资者,从2016年进来,一直陪到现在。2020年到2024年,累计亏损近40亿,股东不减持,还持续增资。
![]()
2025年,业绩爆发,陈天石以870亿身家成江西首富。这就是长期价值的兑现。
技术从来不靠喊口号。
熬得住,是15年亏损不放弃,每天烧掉700多万,烧了5000多天。做得出,是300天推出思元590,别人需要三年的事,他们不到一年就干成了。用得上,是百度、阿里、腾讯都在用,三大运营商采购占比超60%。三个标准,缺一不可。
![]()
下一代5nm工艺的思元700系列,2026年第二季度流片。算力提升3倍,能效比提升2倍。如果顺利,2027年国产芯片和英伟达的差距,能缩小到20%以内。
还有更前沿的,AI芯片与量子计算的融合技术路线。这是寒武纪正在布局的。不只是追赶,还要探索新的方向。
![]()
"备胎转正",不是一夜之间的事。
当年华为的海思,也是被逼出来的备胎。从能用,到好用,再到优选,海思走了20年。寒武纪现在的路,跟当年的海思一样——先做到能用,再做到好用,最后变成优选。
每三块AI芯片,就有一块是咱们国产的。这个数字在2022年还只是18%,现在已经35%了。2027年,预计能到50%以上。备胎正在变成正轮胎,这不是口号,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但陈天石心里清楚,热度未必能持续太久。
![]()
股价涨到1300元,市值6000亿,这些数字背后,有多少是市场情绪,有多少是技术价值,得分清楚。2023年股价低迷时,他承诺不减持1.195亿股,开启回购计划。到现在,一股未卖。
这种冷眼旁观热闹的态度,或许得益于他从小在哥哥光环下养成的谦逊。母亲是历史老师,教过他一句话:历史总是重复,狂热终会退潮,只有技术沉淀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
问题抛给你:看一家科技公司,你是看短期股价,还是看长期价值?当你面对困境,是选择快钱退出,还是长期坚守?寒武纪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答案。
结语
技术从来不靠喊口号,靠的是熬得住、做得出、用得上。寒武纪15年的坚持,换来的不只是一份财报,更是中国AI产业的算力底气。
2027年,国产AI芯片对进口的依赖度将降到30%以下。算力自主,正在从口号变成现实。"备胎"正在变成"正轮胎",这条路还长,但方向对了。
AI时代,耐心资本比热钱更重要,十年磨一剑比一夜暴富更有价值。这不只是寒武纪的经验,也是中国科技企业突围的方法论。
![]()
参考文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