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飞宏:促进全民健身提升武术服务功能
摘录《让中华武术绽放新时代光彩》
简要:《让中华武术绽放新时代光彩》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武术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精神,约2.4万余字,促进武术多元化创新发展,实现从“技艺”到“文明载体”的转变,对推动中国武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在于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整体观,是一个综合性文化体系而非单纯的体育项目。它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智慧与人文精神。武术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瑰宝,流淌着华夏儿女的热血与傲骨,传承着老祖宗们的生活智慧与生存哲学,其价值远远超越了技击本身。形式多样的中华武术拳种和门派在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武术中的“内”指心、神、气、意等心志活动和气的运行,“外”则包括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二者相互统一,例如五禽操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实现“外动内静、刚柔并济”的修炼境界。而文圣拳将古代沙场征战中马上所使用的大枪、大刀、弓箭等器械功法融入拳法之中,使器械动作轨迹与发力模式转化为拳法中的肢体动作,形成独特的“人器合一”武学风格。武术训练涵盖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等多维度锻炼,如太极拳通过缓慢动作调节心肺功能,文圣拳强调伸筋拔骨、意贯始终,形意拳依法“内外六合”、形神合一,八段锦强筋骨、调气血等。武术系统性训练可显著改善心血管健康并降低慢性病风险。武术强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坚持精神,通过调息行气与意念活动平衡身心,培养坚韧、勇敢、自律的品格。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蕴含“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尊师重道伦理观。如很多非遗武术项目通过社区教学,让居民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体质的需求。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使其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理想选择,成为全民健身的理想运动形式。武术被纳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强调“崇尚武德、文武兼备”的精神传承,同时通过进校园、社区推广等方式,成为全民健身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开展“非遗武术“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等)活动,让武术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健身方式与文化体有机结合的运动方式。武术以其参与门槛低、适应性强的特点,成为乡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选择,正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乡村文化发展,推动了乡村体育、民俗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武术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独特而多元的价值,其推广与普及对于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武术在新时代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也包括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武术作为一门终身实践的技艺,是需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断地实践与体悟来逐渐领悟的,是修炼体魄和心性的有效运动形式。在当代社会,武术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选择。它通过科学的身体训练增强体质,通过精神磨砺塑造健全人格,完美诠释了“以武育人”的传统智慧。无论是青少年提升体能、成年人缓解压力,还是老年人强健筋骨,武术都能提供适配性的选择方案,其“身心协同”的修炼理念具有跨越时代的普适意义。
人民文化观强调人民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文化发展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核心。武术作为源于民间、服务大众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其全民健身价值的实现与人民文化观的理念深度契合。这种思想理论基础为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推广提供了方向指引,即通过贴近生活的实践形式,让武术成为全民参与的健康生活方式。武术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与哲学思想,其发展与人民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价值,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特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社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大的受众,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身体素质提升,更涵盖文化传承、心理健康、养生延年等多个方面。武术正通过多样化形式融入大众健身生活。武术的发展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树立从民间传承、教育普及到全民健身,多维度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人民的需求是衡量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既包括全民健康、娱乐等现实需求,也涵盖文化认同、价值观塑造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武术作为我国群众基础广泛、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不仅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也体现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和推广。无论是作为体育运动,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武术都在不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运动中来。武术人民文化观是推动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坚守武术服务群众思想,以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指导,全面发挥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武术科普是提高全民健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向全社会普及武术知识、弘扬体育科学精神、传播体育科学思想和锻炼方法,促进武术全民健康运动发展,对于推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武术发挥着多重价值和功能,人们不仅能够获得身体上的锻炼,还能够得到在精神品质上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术的传承需立足传统,同时融入时代需求。它在全民健身中兼具增强体质、传承文化、塑造心理等多元价值。近年来,多地通过赛事创新、文化融合、群众参与等方式推动武术健身普及,有效地形成传统体育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的发展新模式。武术推广需坚持“人民性”核心理念,通过社区普及、教育渗透、科技赋能的三维联动,既能实现全民体质的量化提升,又能构建文化认同的精神共同体。武术发展始终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承载着健身强体、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重社会价值。未来需进一步平衡传统技艺传承与现代需求适配,充分发展武术在全民健康中典范作用。从社会价值看,武术不仅是身体素质提升的手段,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纽带,通过集体习武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通过“以武会友”搭建跨群体交流平台,最终实现“全民健身”向“全民健康”“全民小康”的深层跨越。武术全民健身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媒体、国际组织和技术企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不仅可以提升全民的身体素质,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和群众动员,武术可以从传统体育项目升级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文化动力。
2025年9月20日
作者简介:卢飞宏,原名卢绪波,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当代武术名家。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的建立者,中国精武文化研究专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理论著作,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研究涉及传统文化诸多领域,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建设有重大理论建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