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印度专家的一番言论属实让吃瓜群众惊掉了下巴——"数字印度"基金会主席阿尔温德·古普塔公开宣称,印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据全球40%的人才,其中30%在本土,10%分布海外。
这数据乍一听相当唬人,但网友们很快发现了华点:英伟达CEO黄仁勋此前才说过,中国在AI领域的人才占比超过全球一半。合着这两家一加,全球90%的AI人才都被中印包圆,其他国家在干啥??
![]()
原来,印度所谓的"40%",大概率是把基础编程人员、数据分析员等泛AI从业者都算进去了。
根据Quess Corp 2025年报告,印度AI人才库确实达到41.6万人,但其中51%存在技能缺口,真正能从事高端模型开发的不足两成。而黄仁勋提到的"中国占一半以上",更侧重于高端研发人才——比如华为、阿里等企业的大模型团队,以及在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
这就好比一个班级里,印度把所有会做加减乘除的学生都算作"数学人才",而中国只统计能解微积分的。两者看似冲突,实则是统计口径不同导致的"数字游戏"。不过,印度专家这种"把分母无限放大"的话术,倒也暴露了其背后的焦虑——毕竟,当美国收紧H-1B签证、中国推出K签证抢人的时候,印度确实需要靠"人才大国"的头衔来稳住军心。
![]()
说到底,印度人才外流的问题确实十分严峻。越来越多的印度科技人才选择"用脚投票"。这背后,藏着印度难以破解的结构性困局。
在班加罗尔,初级软件工程师月薪约1500美元,而深圳同岗位薪资可达4500美元。更扎心的是,印度IT外包行业长期奉行"人力套利"模式,导致工程师长期被困在低端代码工作中。当GitHub Copilot等AI工具开始替代基础编程时,印度程序员突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干了十年的活,现在AI几秒钟就能完成。这种职业天花板,让许多人把目光转向中国。
印度每年培养150万工程毕业生,但只有12%具备AI项目实操能力。更离谱的是,印度高校课程严重滞后于产业需求。这种教育断层,直接导致印度AI人才呈现"金字塔倒置":底层程序员过剩,高端架构师奇缺。2025年,印度AI领域缺口达100万人,而本土高校根本无力填补。
面对印度的"人才焦虑",中国正悄然构建自己的"人才磁场"。例如2025年10月1日实施的K签证,堪称中国版"H-1B"。与美国签证不同,K签证允许人才自主申请,无需雇主担保,且涵盖学术、创业、交流等多种场景。这种"去绑定化"的设计,直接戳中印度人才的痛点——在印度外包公司主导的H-1B申请中,员工往往沦为企业的"签证奴隶"。更关键的是,K签证对40岁以下STEM高学历人才敞开大门,这正好覆盖了印度人才外流的主力军。
![]()
在例如,中国的硬件供应链,堪称印度创业者的"梦幻工厂"。这种效率优势,在印度几乎无法复制——印度电子制造业90%的元件依赖进口,连28纳米芯片的研发都落后中国很多年。当印度工程师还在为找一个电阻元件跑遍全城时,中国同行早已通过"一站式采购"完成了产品迭代。
在中国,技术能力是人才的唯一标签。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创业者,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施展拳脚。这种包容性,与印度形成鲜明对比——在印度理工学院,低种姓学生仍被禁止进入某些实验室。更重要的是,中国社会对失败的容忍度更高。
面对人才外流,印度并非没有行动。从设立基金到推出"科学人才库"计划,印度试图通过政策激励留住人才 。但这些措施,在结构性困境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印度专家的"不惧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正值美国收紧签证、中国张开双臂,印度人才外流的趋势已难以阻挡。这不是简单的"用脚投票",而是全球人才市场对中印两国发展模式的一次无声评判。
对于中国而言,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才是真正的挑战。而对印度来说,与其沉迷于"人才大国"的数字游戏,不如痛下决心改革教育、打破社会壁垒——毕竟,真正的人才竞争力,从来不是统计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
引用来源
Quess Corp报告、铸币报、《中国日报》、《印度斯坦时报》、RT中国、深圳卫视、印度国家技能发展公司(NSDC)、英伟达CEO黄仁勋专访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