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是国庆节。
朋友圈很多人在晒国旗、放烟花、发祝福,
但我们,想说的有一点不同:
盛世固然值得庆祝,但更值得被守护。
守什么?
守的不只是山河、烟火与饭桌上的团圆,
而是——这个国家真正的文化脉络。
![]()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根”。
有的根是神话,有的根是英雄;
而我们的根,是诗。
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
几千年,朝代可以灭,城池可以毁,
但只要还有一人吟诗,中华就未曾断脉。
而今天,当《山海经》的异兽被魔改成网游角色,当“刑天舞干戚”变成页游广告,当历史人物在短视频里被戏说解构——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故事的本来面目,更是文化基因的编码。
国庆节,是庆祝国家。
可我们不止庆祝这片土地,更要庆祝这片土地上,
那些写诗的人,那些传诗的人,那些为诗忍辱负重、沉默一生的人。
他们才是国家真正的文化骨架。
你或许不会记得一个大臣的奏折,
但你会记得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你可能想不起哪一年打过哪一仗,
但你忘不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惦念。
就像你或许会忘记上周的热搜,但你会记得《长安三万里》里,李白对汪伦说“我这首诗,是写给你的”时,影院里响起的啜泣。
所以我们说:
盛世不能只靠烟花照亮,更要靠诗脉点燃。
我们不反对节日热闹,
但我们更希望,在热闹背后,还有人能静下心,
继续守护这条早已千疮百孔的“文化血脉”。
因为你要知道——
诗词的传承,从来不靠官方文件,而是靠一代又一代普通人的手心。
靠他们在深夜里默默读诗,
靠他们在群里一句句留言,
靠他们在孙辈面前,讲起苏轼和杜甫的故事。
就像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创作团队翻阅大量古诗古画,用现代技术还原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意象——那不是特效的胜利,是诗的复活。
这个时代不缺热搜,不缺流量,
缺的是——沉下去的人。
沉下去背诗的人,
沉下去教孩子写诗的人,
沉下去一生守一盏诗灯的人。
就像那位在乡村小学教古诗的梁俊老师,带着大山里的孩子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那不是音乐课,那是为卑微生命点亮的诗灯。
![]()
我们尊敬这样的国人,
他们可能从不发声,也不抛头露面,
但正是他们,
在为中国的灵魂续命。
今天的烟火会熄,今天的国旗也会收,
但那些写进你骨头里的诗,不会消散。
也许你老了,走不远了,记不得事了,
但你嘴里还念得出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那就是你跟国家最后的连接。
有人问我们:“你们天天写诗,不觉得远离现实吗?”
我们想说的是:
我们写诗,正是因为我们太在乎现实。
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不能只靠GDP活着,
还得靠信念、尊严、精神。
而这些,诗里全有。
就像旧城改造中,居民们自发在即将拆迁的老墙上,用毛笔写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不是涂鸦,那是诗在为消逝的故乡立碑。
如果你今天也想说一声“我爱我的国家”,
那不妨换种方式——
传一首诗。
你发一个红旗,不如发一句古诗;
你转一条祝福,不如转一段诗意;
你留下一句“节日快乐”,不如留一句“诗词不灭”。
今日寄诗 · 推荐诵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今日寄诗主题:写一句关于“家国”的诗。
请把这句诗留言,并在最后加上暗号 162。
这是我们的守护诗脉的印记,也是对诗词二圣的致敬。
今晨的清风,吹过今古。
我们读诗,也像千年前的人那样,把心交托给文字
*作者:诗词君。本文首发诗词天地,如需转载请联系开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