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开学第一个月,三月份或者十月份,心理咨询师韩冰的直播间总会挤满焦虑的家长。
他们的孩子有着相似的困境:有的把自己锁在房间半个月,一提上学就哭;有的在家待了两年,除了玩手机就是发呆;最长的已休学3年,连出门都成了难事。
这些家长迫切地想从10分钟的交流里找到“解药”,只求孩子能回到学校,变得“正常”。
![]()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揭开残酷真相:53.85%的情绪障碍青少年曾厌学休学,平均休学年龄仅13.74岁,而82.3%的请假都与抑郁情绪直接相关。但多数家长仍没意识到,这其实是心理问题在作祟。
见过一桩揪心的案例:10岁女孩因父母常年激烈争吵,养成了拔头发的习惯;等她长到11岁,又开始自伤,手臂上留下几百多道。福州台江医院心理科主任谈到:“这是孩子最后的控制感。当父母把所有事都管着,不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只能通过伤害自己来掌握一点主动权。”
三类家庭最容易养出厌学休学的孩子:
父母常年争吵的、一方情绪极端不稳定的、看似体面却实行“隐形控制”的。
这些家庭里,孩子的求助信号早已发出:可能是反复喊“肚子疼”,可能是成绩突然下滑,也可能是躲在房间不愿说话。《2024抑郁报告》显示,超过四成家长要等孩子求助3次以上,才惊觉问题严重。
父母的“病”,比孩子更难医
“孩子休学后,我天天失眠,头发掉了一把。” 一位母亲在评论区留言。很多的抑郁休学孩子的家长同样存在高抑郁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倍。但他们的 “病”,远不止情绪问题。
病在“认知偏差”:把抑郁当“懒”,把躯体化症状当 “装病”。有家长带着头痛欲裂的孩子就诊时,还在念叨“就是不想上学装的”,却不愿意相信孩子的疼痛可能是心理压力的生理投射。
病在“控制执念”:韩冰的直播间里,最常见的提问是“怎么让孩子听话返校”。他们想要立竿见影的 “解药”,却不愿承认:孩子的“病”,正是自己的高控、打压喂出来的。
病在“求助延迟”:从孩子出现症状到真正治疗,46.65%的家长会拖延1-6个月。等到孩子彻底闭门不出,才慌不择路地扎进直播间,把陌生人的几句建议当成救命稻草。
![]()
直播间外,真正的解药在哪?
别再问“怎么让孩子好,先问自己能不能改。” 对父母而言,“治疗” 或许要从这三件事开始:
读懂求救信号:当孩子说“不想上学”“老师讨厌我”,不是叛逆,是在求助。头痛、腹泻等莫名躯体症状,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外化;
放下“纠错欲”:很多家长都承认,休学对孩子康复有帮助。比起逼孩子返校,更该给孩子空间调整;
先救自己:家长的抑郁焦虑会直接传染给孩子。与其守在直播间熬夜,不如给自己和孩子找个专业的心理医生,处理好情绪包袱。
![]()
深夜的直播间里,总有人问“还有希望吗?”。韩冰的回答很实在:“当你不再盯着‘返校’这个结果,开始在乎孩子开不开心时,希望就来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