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秀兰,我回来了。"74岁的李建国站在云南小县城的楼下,手里攥着一张50年前的照片。
这个东北老汉花了三天三夜,从哈尔滨坐火车来到这里,只为寻找当年的知青恋人张秀兰。
"她还记得我吗?"他问自己。
楼上传来脚步声,房门慢慢打开,李建国看到了那个让他思念了半个世纪的女人。
可是下一秒,这个七尺男儿双腿发软,瘫坐在地上痛哭流涕。
到底发生了什么?
![]()
01
李建国是在整理老伴遗物的时候,找到那张照片的。
照片已经泛黄,边角有些破损,但上面的人还是那么清晰。
一个十八岁的姑娘,梳着两条麻花辫,笑得很甜。
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秀兰,1969年春,云南。
老李盯着照片看了很久,久到眼睛都酸了。
他想起了云南的红土地,想起了甘蔗田里的虫鸣声,想起了那个叫张秀兰的姑娘。
老伴走了三年了,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他一个人住在这套老房子里。
每天的生活就是买菜、做饭、看电视、睡觉。
有时候邻居会来串门,聊聊天气,聊聊物价,聊聊谁家的孩子又考上了大学。
但是李建国从来不聊自己的过去,尤其是关于云南的那段时光。
那是他埋在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五十年了,他以为自己已经忘了。
可是当他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所有的记忆都涌了出来。
像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
李建国把照片贴在胸口,闭上眼睛。
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春天,回到了云南的小县城,回到了十八岁的青春年华。
1969年,他刚满十八岁,响应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
火车开了三天三夜,从冰天雪地的东北,开到了温暖如春的云南。
下了火车,他看到了张秀兰。
她站在接站的人群里,手里举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欢迎东北知青同志"。
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她笑得那么灿烂。
李建国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姑娘。
他们被分配到同一个生产队,住在同一个知青点。
张秀兰是云南本地人,但她的父亲是从山东逃荒过来的,所以她也算半个外地人。
她比李建国小两岁,刚满十六,但是很懂事,什么活都会干。
插秧、割稻、喂猪、做饭,样样都行。
李建国是个北方小伙子,干农活笨手笨脚的,经常被她笑话。
"你这个东北熊,连秧苗都分不清。"张秀兰总是这样取笑他。
李建国也不恼,憨憨地笑着,继续跟在她后面学。
那时候的生活很苦,但是他们都很快乐。
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在知青点开会学习。
偶尔有文艺汇演,张秀兰会唱山歌,声音清脆得像百灵鸟。
李建国不会唱歌,但他会拉二胡,是从老家带来的。
每当他拉起《二泉映月》,整个知青点都会安静下来。
那悠扬的琴声,在云南的夜空下飘荡,连虫子都不叫了。
张秀兰总是坐在他旁边,安静地听着。
有时候她会说:"建国,你拉得真好听。"
有时候她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那种目光,让李建国的心跳得很快。
他知道自己喜欢上了这个姑娘。
可是那个年代,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不被允许的。
他们只能偷偷地表达爱意,偷偷地约会。
有一次,李建国约张秀兰到河边走走。
那条河很清澈,河水潺潺地流着,两岸是茂密的竹林。
他们并肩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谁都没有说话。
突然,张秀兰问:"建国,你想家吗?"
李建国想了想,说:"想。但是我更不想离开这里。"
"为什么?"
"因为你在这里。"
张秀兰的脸红了,低下头不敢看他。
李建国伸出手,轻轻地握住了她的手。
她的手很温暖,很柔软。
![]()
"秀兰,我喜欢你。"他终于说出了憋在心里很久的话。
张秀兰抬起头看着他,眼睛里有泪光闪烁。
"我也喜欢你,建国。"
那一刻,李建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他们开始偷偷地恋爱,偷偷地写信,偷偷地约会。
每天晚上,李建国都会给张秀兰写一封信,写他对她的思念,写他对未来的憧憬。
张秀兰也会回信,她的字写得很好看,像她的人一样美丽。
她在信里说,等知青返城的时候,她要跟他一起回东北。
她说,不管多远多冷,只要和他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李建国把这些信都收藏着,像珍宝一样。
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拿出来一遍遍地读,每一次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的爱情持续了七年。
七年里,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
有过争吵,有过误会,但是每次最后都会和好。
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真。
李建国甚至已经在心里规划好了未来:等政策允许,他就和张秀兰结婚,然后一起回东北,或者留在云南,都无所谓。
只要和她在一起,去哪里都行。
可是命运总是爱捉弄人。
1976年,政策发生了变化,知青开始陆续返城。
李建国接到了返回东北的通知,必须在一个月内回去报到。
他找到张秀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
张秀兰听了,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
"那我怎么办?"她问。
李建国紧紧地抱住她:"你等我,我回去安顿好了就来接你。最多两年,最多两年我就回来。"
张秀兰哭了,哭得很伤心。
"建国,我怕。我怕你回去了就不回来了。"
"不会的,我向你保证,我一定会回来的。 "李建国擦掉她的眼泪,"你要相信我。 "
张秀兰点了点头,但是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
02
离别的那天,李建国坐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
张秀兰来送他,她穿着一件蓝色的布衣服,头发梳得整整齐齐。
她没有哭,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火车就要开了,李建国从车窗里探出头来。
"秀兰,你等我!"
"我等你,建国!"
火车开动了,张秀兰跟着火车跑了一段路,直到跑不动了才停下来。
李建国看着她越来越小的身影,心如刀割。
他发誓,一定要尽快回来娶她。
可是回到东北以后,李建国才发现,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被分配到了一个偏远的工厂,工作很忙,工资很低。
他的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
最重要的是,那个年代的交通和通讯都很不发达,他想去云南看张秀兰,根本就没有时间和金钱。
他只能给她写信,告诉她自己的情况,让她再等等。
开始的时候,张秀兰还会回信,信里说她过得很好,让他不要担心。
可是慢慢地,她的信越来越少,最后干脆就不回了。
李建国很着急,给她写了很多信,都石沉大海。
他托人打听,才知道张秀兰搬家了,具体搬到哪里,没人知道。
李建国想去云南找她,可是工厂不准假,家里也离不开人。
他被困在了东北,像一只被剪掉翅膀的鸟。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建国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1978年,他在家人的劝说下,和一个本地姑娘结了婚。
那个姑娘叫王美丽,是邻居介绍的,人长得不错,性格也好。
可是李建国对她没有爱情,只有责任。
他尽力做一个好丈夫,但是心里总有一个角落,属于远方的张秀兰。
结婚后,李建国有了孩子,生活变得更加忙碌。
工作、家庭、孩子,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他渐渐地不再想云南的事情,不再想张秀兰。
或者说,他强迫自己不去想。
那些美好的回忆被锁在了心底的箱子里,再也不敢打开。
一晃就是四十年。
李建国退休了,孩子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
他和王美丽过着平静的老年生活,虽然不算幸福,但也算安稳。
王美丽对他很好,从来不问他的过去,也不抱怨他的沉默。
她知道这个男人心里有秘密,但她选择不去探究。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三年前。
王美丽得了癌症,走得很突然。
弥留之际,她握着李建国的手说:"老李,我知道你心里有个人。我死了以后,你如果想去找她,就去吧。我不怪你。"
李建国哭了,他第一次为王美丽流泪。
这个女人跟了他一辈子,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他完整的爱。
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她。
王美丽走了以后,李建国一个人住在那套老房子里。
儿女们劝他搬去和他们一起住,他拒绝了。
他说自己习惯了一个人,不想麻烦他们。
其实他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整理自己的情感。
没有了王美丽,没有了工作的束缚,他开始回忆过去。
那些被封存了几十年的记忆,重新涌现出来。
云南的红土地,甘蔗田里的虫鸣声,还有张秀兰的笑容。
他想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想知道她是否还记得他。
这种想念越来越强烈,像一团火在心里燃烧。
直到他找到了那张照片,找到了那些信。
李建国把照片和信件都拿出来,一样样地看。
那些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是每一个字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建国,我在等你。"
"建国,不管多久我都等你。"
"建国,我们一定会在一起的。"
看着这些话,李建国的眼泪掉了下来。
他觉得自己是个混蛋,辜负了一个最好的女人。
他必须去找她,必须向她道歉,哪怕她已经不愿意见他。
李建国开始着手寻找张秀兰的下落。
他上网查资料,联系当年一起下乡的知青。
大部分人都失去了联系,但是他还是找到了几个。
有一个叫王建华的,当年和他住一个宿舍,关系很好。
王建华现在住在昆明,开了一家小饭店。
李建国给他打电话,询问张秀兰的消息。
"秀兰?你还记得她啊?"王建华有些惊讶,"这么多年了,你还想着她?"
"我欠她一个道歉。"李建国说。
王建华沉默了一会儿,说:"老李,有些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何必再翻出来呢?"
"你知道她在哪里吗?"李建国追问。
"我听说她好像还在那个县城,嫁了个当地人,过得挺好的。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你真的要去找她吗?"
"是的,我必须去。"
王建华叹了口气:"那你自己小心点,有些事情不一定像你想象的那样。"
挂了电话,李建国的心情很复杂。
他既兴奋又紧张,既期待又恐惧。
兴奋的是终于有了张秀兰的消息,紧张的是不知道她现在的生活状况。
期待的是能够重新见到她,恐惧的是她可能已经不愿意见他。
03
李建国开始制定寻找计划。
他买了去云南的火车票,整理了行李,准备了当年的照片和信件。
他没有告诉儿女们自己的计划,怕他们担心,也怕他们阻止。
只是跟邻居说要出去旅游几天,让他们帮忙照看一下房子。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李建国坐在床边,看着那张照片。
照片上的张秀兰那么年轻,那么美丽,就像昨天一样。
可是现在她已经七十二岁了,头发应该也白了,脸上应该也有皱纹了。
她还会像当年那样笑吗?她还记得他们的约定吗?
李建国把照片贴在胸前,默默地祈祷。
希望一切都还来得及,希望她能原谅他的迟到。
第二天一早,李建国提着一个小行李箱,踏上了去云南的火车。
火车慢慢地驶出哈尔滨,驶离东北,驶向南方。
窗外的风景在变化,从雪地变成了绿地,从平原变成了山川。
李建国看着窗外,心情也在变化。
从紧张变成了平静,从平静变成了激动。
五十年了,他终于要回到那个地方,见到那个人了。
火车开了两天两夜,终于到达了云南。
李建国下了火车,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空气还是那么清新,阳光还是那么温暖。
一切都没有变,又一切都变了。
他打听了去县城的班车,买了票,继续他的寻找之旅。
班车在山路上颠簸着前进,窗外是熟悉的风景。
红土地,竹林,甘蔗田,还有那些熟悉的村庄。
李建国感觉自己在做梦,一个延续了五十年的梦。
终于,班车到达了县城。
这里变化很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也比以前宽敞了许多。
但是李建国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地方。
那座山还在,那条河还在,只是桥变成了水泥桥。
他找了一家小旅馆住下,然后开始打听张秀兰的消息。
旅馆的老板娘是个本地人,五十多岁,很热情。
李建国问她认不认识一个叫张秀兰的女人,七十多岁,当年是知青接待员。
老板娘想了想,说:"张秀兰?你说的是老张家的秀兰吧?她现在住在新华小区,我带你去找找。"
李建国的心跳得很快,跟着老板娘走向新华小区。
那是一个老旧的家属院,建于八十年代,现在看起来有些破败。
老板娘带着他在小区里转了一圈,最后在一栋楼下停了下来。
"就是这里,三楼东户。"老板娘指着楼上说,"不过我不确定她还住不住在这里。"
李建国抬头看着那扇窗户,心情非常复杂。
五十年了,他终于找到了她。
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她,不知道该说什么。
老板娘看出了他的紧张,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同志,既然来了,就去见见吧。有些话不说出来,会后悔一辈子的。"
李建国点了点头,向老板娘道了谢。
他独自站在楼下,看着那扇窗户。
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还能听到电视的声音。
他想象着张秀兰此刻在做什么,是在看电视,还是在做饭,还是在和家人聊天。
她的家人都有谁?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她的孩子长得像她吗?
这些问题在他脑海里翻腾着,让他更加紧张。
李建国在楼下徘徊了很久,几次想要上楼,又几次退了回来。
他怕,怕张秀兰不愿意见他,怕她已经忘记了他,怕她的家人不欢迎他。
可是他知道,如果这次不去,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他们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时间不多了。
李建国深吸一口气,走向楼梯。
楼梯很旧,踩上去吱吱嘎嘎地响。
每走一步,他的心跳就快一分。
到了三楼,他看到了东户的门。
门上贴着一张福字,还有一些小广告。
门铃早就坏了,只能敲门。
李建国站在门前,手举在半空中,迟迟不敢敲下去。
这一敲,就要面对五十年的等待和思念。
这一敲,就要面对现实和梦想的差距。
李建国的手在颤抖,额头上出了汗。
他想起了当年在河边的那个午后,想起了张秀兰说过的话:"建国,我等你。"
他轻轻地敲了敲门。
里面传来脚步声,越来越近。
李建国的心跳得像要跳出胸膛。
04
门开了,是一个中年妇女,四十多岁,长得有些像张秀兰。
"您找谁?"中年妇女问。
"我找张秀兰,我是她的老朋友。"李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
中年妇女打量着他,问:"您是?"
![]()
"我叫李建国,当年在这里当过知青。"
中年妇女的表情变了,她显然知道这个名字。
"您等等,我去叫我妈。"她转身走向屋里,"妈,有人找您!"
李建国站在门外,心情非常复杂。
原来她真的在这里,原来她真的还活着。
很快,屋里传来了另一个脚步声,比刚才的要慢一些。
李建国屏住呼吸,等待着那个让他思念了五十年的人出现。
脚步声越来越近,近到他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一个老妇人出现在门口,头发花白,脸上有了皱纹,但是眼睛还是那么明亮。
就是她,张秀兰。
五十年过去了,她老了,但是李建国一眼就认出了她。
那双眼睛,那个笑容,还有那种特有的气质,都没有变。
张秀兰看到他,愣住了。
她的眼睛瞪得很大,嘴巴微微张开,好像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
"建国?"她试探性地问,声音有些颤抖。
"秀兰,是我。"李建国的眼泪涌了出来,"我回来了。"
张秀兰的身体摇晃了一下,她身后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秀兰,怎么了?"
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走了出来,他搂住张秀兰的肩膀,关切地问:"谁来了?"
张秀兰回过神来,看看李建国,再看看身边的男人,脸色变得复杂起来。
"这是我老伴,老王。"她介绍道,"这是李建国,我当年的...老朋友。"
老王看了看李建国,点了点头:"您好。"
李建国也点了点头:"您好。"
气氛变得有些尴尬,三个人站在门口,谁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李建国看着眼前的张秀兰,看着她身边的丈夫,看着她女儿脸上的警惕,突然感到一阵眩晕。
他的双腿开始发软,整个人摇摇晃晃地向后退了几步。
"不...不对..."他喃喃自语,声音颤抖得厉害。
下一秒,这个七十四岁的东北老汉再也支撑不住了,双腿一软,瘫坐在了楼道的地上,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