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为了实现他的大国雄心,悍然越过中印边境线,以武力挑衅中国。中国不得不进行被迫反击。于此,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呈一边倒的态势,印度没有想我们这么强,我们也没想到对方这么弱。开战没几天,就消灭对方一个旅。之后,解放军便摧枯拉朽,以秋风扫落叶的凌厉攻势,打得印军哭爹喊娘。战况传到印度首都新德里,让印度人惊恐万状,以为中国军队要杀过来,纷纷打算跑路。
但中国对印度的人以及土地,是真没兴趣,教训了一顿印军后,就迅速后辙,回到了1959年的实控线附近。
这次战役,印军阵亡4885人(含准将1名),负伤1047 人,被俘3968人(含校官26名),当然我方也伤亡700余人。显然,我方是极小的代价重创了印军。
这一仗不仅斩断了印度的国运,也将印度人打出了阴影。几十年后,有一名印度外交官访问中国,谈及那场战争时,都心有余悸,“对印度人来说,那是一场悲剧,我们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怕。”
总而言之,1962年的战争是埋在印度人心中的一根刺,时不时地隐隐作痛。
对一个国家来说,一场战争输了,自然想到会报仇,想雪耻,对一向谜之自信的印度人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对中国复仇,一直成了某些印度人强烈的心理动机。
1
1980年,英迪拉·甘地再次出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是尼赫鲁的女儿,也是印度第一位女总理,而且还是两度出任。1966年到1977年曾出任过第一届,1980年是她第二次出任。
因为印度在她父亲尼赫鲁当总理时,被中国打败,所以,这位英迪拉对中国一直没有好感,甚至对于印度的战败一直耿耿于怀。
当时,印度各党派都同意推进中印关系的正常化,但英迪拉·甘地上台后对中印关系正常化却并不感兴趣,在第二次出任总理后还直接拒绝了中方领导人提出的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一揽子交易。
不仅如此,她还在陆军势力的鼓动下重拾她爹尼赫鲁的“前进政策”。
什么是“前进政策”?说白了,就是继续对中国实行强硬政策,以武力解决边境问题。
于是,从1981年开始,印度军队这位女总理的指示下重新制定对华军事计划,开始在中印两国有争议的地区大量增派部队。
1983年,印度情报机构特别服务局SSB(1963年印度成立的一个边界侦察和情报机构)还秘密派出一个小组前往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附近的桑多洛河谷进行侦察活动。这次侦察,就是为印军再次发动战争收集情报。
不过天不遂人愿,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被她的3名锡克教警卫刺杀,重伤不治。
英迪拉去世后,印军的边境作战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有意思的是,英迪拉去世后,她儿子拉吉夫·甘地直接继承了总理职位,连选举都不用。在一个所谓的民主国家,能世袭总理,这样的民主也是个笑话。
拉吉夫•甘地上台后,全面继承了他母亲的一切内外政策,包括对中国的“前进政策”,并且表现得更激进。
1986年2月,拉吉夫•甘地任命鹰派将领克里希纳斯瓦米·桑搭吉上将为陆军参谋长,全面执行对华“前进政策”。
这位对华鹰派将领克里希纳斯瓦米一上任,便拟定出全面对华开战的“棋盘”计划。这一计划很快得到了拉吉夫的批准。
之后,印度陆军使用新装备的米-26重型直升机,将大量部队运往中印边境地区。随后印军多次越过实控线,蚕食中国领土。
印度的心机是:中国此时正在西南跟越南在边境进行拉锯战,肯定无法顾及中印边境,如果中方敢出兵,必定会陷入两线作战,到时印军可以一举击溃中方军队。
到了1986年底,印度的姿态变得越发咄咄逼人:议会两院通过法案将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领土——他们所谓的“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
对此,中国表达了严重的抗议和警告,但印度不仅不听,反而下达了代号为“猎隼行动”的命令,试图催化战争的爆发。
至此,印军开始公开向中国军队叫板,频繁试探中国在边界争端上的反应。
2
面对印军的蚕食行径,中国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采取果断措施制止印方的蚕食、扩张,以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持边境的稳定。
中国边防部队自1986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反蚕食”斗争的准备工作。解放军紧急扩编了格尔木场站,完成了歼-7战斗机作战小分队和过往运输机入出藏区的保障任务,同时组建技术侦察分队赴西藏亚东地区执行任务。
从美国引进的“黑鹰”直升机还快速及时地将战备物资运抵旺东山口,保证解放军坚守,并为朗久、克节朗地区增设新边防点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同时“黑鹰”直升机还保障了新疆军区进行了中印边境中、西段空中侦察、巡逻和战场勘察任务。
至此,中印双方都在边境屯下重兵,战争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