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如今浏览美妆博主的视频,几乎每一位都敢于尝试浓烈夸张的妆容。
可若将这种大胆与古人的奇思妙想相比,仍显得保守了许多。
拿马粪充当粉扑、以动物残粪制眉墨……
这些听起来令人咋舌的操作,在古代社会却曾风靡一时,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逻辑?
![]()
以游牧民族为例,他们的化妆方式堪称“因地制宜”的极致体现。
鲜卑女子向往中原人推崇的白净面容,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保留了草原儿女特有的粗犷气质。
她们用来拍打腮红的工具,竟是用麻布包裹干草和晒干马粪制成的简易粉扑。
初听之下不免觉得荒诞甚至不适,但结合其生存环境便能理解其中缘由。
![]()
她们还习惯使用燃烧后的草木炭块来绘制面靥,笔触厚重强烈,展现出一种未经雕饰的生命张力。
这与汉族女性追求柔美婉约的妆面风格截然不同,反而散发出别具一格的野性魅力。
而女真族的做法更让人瞠目结舌——史书上竟记载她们用“狗屎”来描画眉毛。
![]()
南宋洪皓所著《松漠纪闻》中对此有明确记述。
初次听闻者恐怕都会本能地皱起眉头。
但实际上,这里的“狗屎”并非字面意义的排泄物。
它指的是狼或犬类肉食动物粪便中未完全消化的骨骼碎片。
![]()
人们将这些骨渣收集起来高温煅烧,最终提炼出质地纯净的黑色碳粉。
这种自制眉料色泽乌黑饱满,附着力强且不易脱妆,实用性远超当下部分市售产品。
不得不佩服先民敏锐的观察力与惊人的创造力。
能从如此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美容资源,这般思维即便放在今日也足够前卫。
![]()
美的定义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
古人妆容之所以显得“硬核”,是因为它们并不仅仅服务于视觉审美,而是深深植根于自然条件、文化信仰与日常生存需求之中。
那些看似离奇的装扮背后,往往蕴含着极为务实的生活智慧,比起当代仅以颜值为导向的彩妆潮流,显然更具深层意义。
![]()
契丹女性流行的“佛妆”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
据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契丹妇女常将脸部涂成深黄色,再以红色勾勒眉形,唇部染黑,远远望去宛如寺庙中的鎏金佛像。
这一习俗虽带有宗教崇拜色彩,但根本动因其实是应对极端气候的现实需要。
契丹居于北方边陲,冬季漫长寒冷,风沙肆虐,皮肤极易干裂受损。
![]()
她们发现栝蒌果实榨取的汁液涂抹于面部后会形成一层天然保护膜。
不仅能锁住水分,还能有效隔绝寒风尘土,即使整季不清洗也不会引发问题。
待到春暖花开时洗净妆面,肌肤依旧细腻光滑。
恰逢辽代佛教盛行,民众普遍崇信佛陀,于是顺势将肤色染作金色。
![]()
既满足了护肤功能,又表达了对信仰的敬仰,真正实现了功效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契合。
![]()
吐蕃地区的“赭面”风俗更是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当地,无论贵族还是平民,脸上普遍呈现标志性的红晕,被称为“赭面”。
其所用面膏名为“堆加”,由茶叶末、蜂蜜、红糖、酥油混合牛奶浸泡调配而成。
配方听起来如同一道可食用甜点,实则具有极佳的抗寒保湿效果。
在高海拔地区抵御凛冽寒风的同时,还能滋养干燥皲裂的肌肤。
更重要的是,红色在吐蕃文化中象征火焰、鲜血与生命力,被视作神圣之色。
早期苯教仪式中常以牲畜血液献祭,使红色逐渐承载了宗教神圣性。
因此,“赭面”不仅是抵御恶劣环境的防护手段,更是一种对生命力量的礼赞。
这样的妆容融合了实用价值、美学表达与精神信仰,才是真正富有灵魂的美丽形态。
祖先们的美妆实践从不盲从潮流,每一种原料的选择、每一笔线条的设计都有其历史渊源与现实依据。
相较当下对国际大牌与网红效应的盲目追逐,那种源于生活、依托智慧创造美的态度,才更值得我们反思与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