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全业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本文为汽车服务世界专栏作者宋全业老师最新专栏—《100个年利润翻倍增长汽服门店实战案例》第十九篇。
上一篇文章写了汽服店在机遇较多的下沉市场的差异化生存逻辑,今天想聊一聊在充分竞争市场中汽服店的生存之道。
在中国汽车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武汉这座城市的汽服行业生态尤为特殊。
作为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与国家级汽车产业基地,武汉拥有超过480万辆汽车,也是目前途虎除上海外发展最好的城市,以及其第二总部所在地。
叠加本土连锁以及数千家汽服店都在同一片市场厮杀,这样的武汉售后市场,价格战此起彼伏,新模式层出不穷,竞争强度堪称"地狱模式"。
在这片市场中,数千家汽服店争夺着市场份额,价格战此起彼伏,新模式层出不穷。
因此,研究这样一个竞争红海中的汽服单店的生存之道,其参考价值显然是突出的。
01
首先,就笔者个人的认知,分享下当下汽服行业的区域差异与业态分层。
中国汽车后市场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万国车的维修、技术和配件的复杂度上,同时也体现在不同区域消费者的复杂性和区域市场的费用差别上。
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等)是差不多的业务结构和消费结构:车主普遍对价格敏感度较低,更注重服务体验、品牌背书和技术专业性;同时,这些市场也是互联网养车平台(如途虎、天猫养车)竞争最激烈的地带,门店获客成本高,利润被不断压缩。
二线三线城市(如济南、西安、昆明、南宁等)基本一致:车主开始注重性价比,但仍愿意为品牌和专业服务付费。这类市场正处于传统修理厂与连锁平台激烈交锋的过渡期,区域性连锁品牌往往在这里拥有较强的生存空间。
四线城市和县城则是另外一种业务模式:车主对价格高度敏感,信任关系重于品牌,熟人经济占主导。服务项目偏重于基础保养、快修、轮胎等高频业务,“老板亲自上手”是最好的招牌。在这些市场,互联网平台的渗透率仍较低,传统门店依靠本地口碑和人情网络依然能稳定经营。
同时,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消费能力很强,车多人多,车主对新技术、新项目(如新能源维修、智能化改装)接受度高,客单价也相对较高。
北方城市(如东北、华北部分区域)的消费能力整体较弱,车主更看重实用性和性价比,保养频次低,高附加值项目推广难度大。
西部城市(如四川、云南、陕西部分地区)的消费能力虽然不强,但由于汽车文化普及较晚,车主对车辆的认知相对较弱,反而更依赖专业建议,使得单车客单价甚至比部分北方城市更高。配件和服务品质的透明度较低,专业性服务更容易获得溢价。
这就是不同区域的复杂市场。所以一二线城市玩剩下的模式,在县城和地级市就仍然能够做得风生水起。
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连锁,也适用于单店。
02
下面以“武汉骏达汽修”为例进行分析。
武汉骏达汽修在武汉开店多年,店面位于武汉的核心区域,2个门面100平米,原来是2个工位加一个洗车工位,月产值七八万左右。
实话实说,考虑到店不大、所以这个月产值表现不算差,但因为是在武汉,所以每年到最后也就是一个高工资。
后来借助新媒体,武汉骏达汽修虽然还是3个工位,但月产值可以做到25万左右,这个收入在扣除各项成本后,利润也相当可观。
当然,举武汉骏达汽修的例子,肯定不是为了秀产值,而是这家店如何在规模未扩大的情况下,在武汉这个市场上越活越滋润的。
这家店有几个比较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个是把“大品牌+大桶油”策略运用得淋漓尽致。
这家店2021年做新媒体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大桶油保养,到现在5年过去了,老板依然坚持着用美孚机油给客户做保养套餐,每个月能够保养150台车左右。
为什么能同一个大招用5年?答案肯定是“好用+有用”,口碑好、沟通成本低,降低客户的决策门槛,关键是粘性高。
第二个是老板敢于做减法,懂得聚焦的力量。
前面说过,武汉骏达汽修一直都是3个工位,没有增加新工位,但不代表功能没有调整。
笔者本人一般情况下都会建议“砍掉洗车”,有老板会听、也有老板犹豫,这背后体现的是经营理念的根本差异,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权衡不同罢了。
骏达汽修的生意核心是快修快保业务。因为场地有限,所以老板就听了建议,果断关闭了洗车业务,安装了一台小剪举升机,变成了3个工位。2021年底开始的变速箱油项目,让骏达汽修的产值首次突破20万元。有时候风口来的时候,还要抓住机会去赚钱,因为一方面赚到了钱,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这些客户服务好了,将来还会有大量的复购,这无形中也为未来的生意打下了基础。
这一系列的决策无一不是在艰难取舍,而正是这些取舍,印证了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往往比分散资源全面出击更有效。
洗车业务的砍掉,不仅仅是减少了一项服务,更是一种经营思路的转变——从追求流量规模转向追求客户质量。老板通过短视频内容吸引来的客户,往往已经对其专业能力产生信任,到店目的明确,转化率高。这与靠洗车吸引来的价格敏感型客户形成鲜明对比。
小剪举升机的投入则是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一步:这种设备特别适合快修快保业务,占地面积小,操作便捷,能够大幅提升工位周转率。在武汉这样的高成本城市,工位效率直接决定了门店的盈利能力。三个高效运转的工位,远比五个利用率低的工位更有价值。
变速箱油项目的成功,更是抓住了市场窗口期的典型例证。2021年前后,正是大量车辆进入变速箱油更换周期的时间点,老板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机会,集中资源发力,既获得了可观收益,又借此机会建立了在变速箱养护方面的专业形象。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高附加值项目积累的客户,往往具有更高的忠诚度和复购率。一位愿意花几千元做变速箱保养的车主,自然会对门店产生更强信任,后续的保养、维修需求也更可能选择在这里完成。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为门店构建了深厚的护城河。
笔者认为,骏达汽修老板的智慧不仅在于知道做什么,更在于知道不做什么。
比如当底盘业务与烧机油业务都需要投入资源时,他基于工位周转率的考量,选择了更适合的快修类项目——烧机油处理。这种基于自身资源约束的战略选择,避免了许多中小门店容易犯的错误:盲目追求高产值项目,却忽略了自身的交付能力和效率瓶颈。
03
但是,“对的决策带来了好结果”和“对的决策带来了最好的结果”之间,是有鸿沟的。
随着烧机油业务的下滑,骏达汽修底盘业务也于今年提上了日程。毕竟面积太小,老板最后无奈,在隔壁的隔壁又租下了1个门面,装上了一台举升机,主要做一些底盘业务和大的维修业务。
所以,今年是骏达汽修业务表现最好的时候,高峰期达到了28万/月,平常维持在25万/月左右。
这个产值虽然不错,但是武汉这种城市的各种费用也比较高,房租、人工、社保、住宿等各种开销,加上现在的投流费用。
有时候老板也感慨,自己在武汉做了这么多产值,居然净利润可能还不如一个县城一月做10万产值的门店高。
前面分享的“汽服行业区域差异与业态分层”特征,映射到个体汽服店身上,意味着一些“怎么努力都很难跨过去的瓶颈”。
为何会有此感慨?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不同市场的成本结构差异。
在武汉这样的新一线城市,虽然单车产值和客户消费能力远高于县城,产值也有机会做的很高,但经营成本大概率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核心地段的房租、技术工人不断提高的薪资期望与社保支出、为吸引线上客流而不得不投入的营销费用(如抖音投流),每一项都在不断侵蚀着利润空间;加上竞争压力、客户关系维护难度、经营灵活性不足等,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其次,业务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利润率的差异。
这种差异这两年其实是越来越明显的。
县城门店依旧可以以轮胎、保养等高周转业务为主,配件采购成本低,施工标准化程度高;但大城市门店若再固守此种模式,生存难度将越来越高。
为了建立竞争力,大城市的个体汽服店往往不得不投入高精尖设备、培养专业技术团队以承接变速箱维修、底盘整形等复杂业务。这些业务虽然产值高,但技术门槛高、工时消耗长、设备折旧成本大,但对很多店来说,实际利润率可能反而不如常规保养。
老板也想过搬家,搬到一个更大的场地,从而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但是由于周围都是繁华区,没有合适的场地。如果搬得比较远,那么原来的这些客户积累就等于放弃了,所以他也比较纠结。
我个人是比较建议找一个大的地方,趁着这几年的红利风口,想办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毕竟年轻时候的机会不太多,错过了这次可能要等下个十年。他也想过再开一个店,两个门店同时经营,我是不建议的,毕竟以目前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现状,是否允许,也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不是说大城市门店没有出路。
不管是在竞争激烈的武汉,还是郑州这种盛行‘99元保养’的城市,你都会发现到处都有做得好的门店。汽车后市场因其复杂性和足够的宽容度,使得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有机会。
最近我见了郑州的一个老板,做油漆点喷业务,就是局部补漆。3年的时间做了1700个加盟门店,单店月产值平均都在10万以上,单店加盟费用4万。你就知道,这么小的一个市场,人家做出了这么大的规模。所以不是生意不好做了,而是你不专业了。
汽车售后业务多种多样,只要你不是用十年前的方法做今天的生意,就完全不必气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