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飞宏:凝聚文化自信 展现武术文明力量
摘自《让中华武术绽放新时代光彩》
简要:《让中华武术绽放新时代光彩》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武术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精神,约2.4万余字,促进武术多元化创新发展,实现从“技艺”到“文明载体”的转变,对推动中国武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当代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同民族、地域、宗教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同时因各地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发展出多种流派和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发展、和谐共存的局面,深刻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与强大生命力。武术“内外兼修”的技术特点、“以德为先”的精神内核、“兼容并包”的流派体系,使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如今,通过保护传承、国际传播、现代媒介等方式,继续发挥着“强身健体、文化自信、国际交流”的当代价值,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载体”,武术承载着“坚韧、勇敢、以德为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重要根基之一。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瑰宝”和精神支柱,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与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夯实文化基础,激发文化自信,有助于中华民族以更昂扬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武术不仅是技术动作的集合,更承载着中国军事思想的深邃智慧与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核。对个人而言,习武不仅强健体魄,更能通过“敬天爱人”“修正向善”“担当责任”等精神指引,实现人格的完善与价值的升华。“文无武则馁,武无文则蛮”。克服重文轻武思想,重塑文武并重文化认同,促进教育对人“德智体”全面发展需求的回归。通过平衡“文”的精神滋养与“武”的实践力量,能够构建更具韧性的个体人格与社会文化,为国家发展注入刚柔并济的生命力。只有文武兼备,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武术是动态发展的文明力量,它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其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特质,能够增强民族向心力,为应对时代挑战提供精神动力。武术融合了阴阳辩证法、“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演绎出动静、刚柔、虚实等对立统一概念,其理论体系与道家、儒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思想相互交织,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它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之魂”,承载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武术外在表现形式是具象化的技艺、招式、套路与精气神显化等,而内在精髓则深植隐含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与社会文化体系之中。其外在技艺是文化传承的“形”,内在价值是技艺升华的“魂”,“具象表现”与“文化内核”是一体两面,这种“外显为术、内化为道”的双重属性,构成了武术独特的文化形态。武术发展要牢固树立“五个意识”理念(即:树立武术大文化观意识,树立武术高于体育的意识,树立将武德至于武术之上的意识,树立武术思想、精神和信仰的意识,树立天下武术是一家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武术文化共同意识,构建武术发展共同体,推动中国武术文化繁荣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不仅可以凝聚人心,更能塑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其文化是凝聚民族文化自信和信仰的重要力量。武术是一个丰盈饱满而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在一招一式中折射着中华智慧,在一拳一路中体现着中华精神,在一技一理中内隐着中华文明智慧。中国武术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的整体观与“文武兼修”“刚柔并济”的精神特质,如太极拳、文圣拳、梅花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等内家拳术,融合了道家“柔弱胜强、以静制动”与儒家“以德为先、以武会友”的理念,将道德修养与技艺练习结合,形成崇尚武德、文武兼备、兼容并包、求真务实等“武德”传统。特别是文圣拳其融合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思想,将儒、释、道三教哲学、道德、修为、精神等领域内涵融入其中,拳理兼容万家,自成一家,成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对中国武学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练习武术,人们能直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产生对华夏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武术的现代焕新需兼顾“守正”与“创新”,既要深挖传统精髓,又要融入科技、文旅、教育等新途径。通过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国际化传播,武术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通过武术传承,人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拥有顽强生命力与创造力”,从而能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武术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多元化与全球化的今天,武术以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身心合一”的实践特性和“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持续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开拓者,通过个体的强身健体与精神修炼,最终汇聚成捍卫民族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集体力量。武术在历史上的政治角色和现代社会的文化符号作用,体现了武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特性。深入理解和合理利用武术的政治潜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传统武术是“民族之魂,国之瑰宝”。守护传统武术的“根”与“魂”,以敬畏之心坚守文化本源,以守正创新激活时代价值。武术是文明的捍卫力量,当今已从物理层面的武力对抗升华为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法治昌明的今天,其核心价值在于以非暴力方式延续文明基因,传承中华民族不朽的智慧,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理念。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它不仅体现为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珍视,更包含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注定在历史长河中失去立足之地,而唯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文明对话中保持独立、在风险挑战中站稳脚跟、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通过传承、创新、教育与国际合作,构建兼具中华民族特色和全球视野的中华武学文化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不仅能增强民族自信心,还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武术在新时代不仅延续了其传统的价值和功能,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展现出新价值、意义和作用,如在全民健身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中发挥的作用。武术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自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武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领域,与文学、艺术、时尚、影视、旅游等行业深度融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文化自信需多维发力,既需深耕传统,弘扬精神,又要立足时代,面向世界,形成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动力。武术通过传承创新、凝聚人心、传承智慧,持续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和文化动力。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载体,其技击体系、哲学思想与道德规范深刻凝聚着民族文化自信。武术文化的普及(如非遗武术“六进”活动,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巩固文化自信的根基。通过传承、普及、传播武术文化,激活其生命力与影响力,使武术成为中华文化的“名片”,从而让人们从武术中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武术的振兴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与民间的共同努力,让武术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政府教育部门、文化团体、武术协会以及每一个热爱武术的人们都要有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参与到武术发展这一进程中来,为中国武术的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持续努力,展现民族文化力量,激发民族文明精神,将武术文化内化为民族的“根”和“魂”,让武术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活力,展现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光彩。
2025年9月20日
![]()
![]()
![]()
![]()
![]()
![]()
![]()
![]()
作者简介:卢飞宏,原名卢绪波,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非遗武术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当代武术名家。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中国武术大文化体系的建立者,中国精武文化研究专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等约300余万字的武学理论著作,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研究涉及传统文化诸多领域,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建设有重大理论建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