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3D打印,几年前还几乎是欧美品牌的专属领域——技术专利被垄断,设备市场被主导,中国厂商只能在低端领域艰难跟进。
但如今,全球每10台消费级3D打印机里,就有近9台产自中国,2025年一季度,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首破100万台,中国不仅贡献了绝大部分产能,更靠技术突破打破了欧美数十年的霸权。
这场从“跟跑”到“反超”的逆袭,中国用了14年,背后藏着怎样的突破逻辑,又有哪些企业成为了关键推手?
![]()
2025年一季度,市场研究机构Context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同比增长22%,首次突破100万台,成为3D打印领域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售价2万美元以上的专业级、工业级机型出货量却逆势下滑——这一变化的核心,是中小微生产场景对“高效、低成本”设备的需求爆发,而中国恰好抓住了这一机遇。
2024年,中国3D打印机出口量达377.8万台,总金额81.6亿元,同比增长32.75%,其中绝大多数是消费级产品,全球96%的消费级3D打印机都来自中国生产。
![]()
从曾经的“欧美技术垄断”到如今的“全球产能主导”,中国用14年时间完成了这场反超,而这一切的起点,要从3D打印行业的“玩具时代”说起。
早年间,3D打印行业长期被欧美厂商掌控,关键原因在于一项核心技术专利——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Stratasys公司提出了FDM(熔融沉积成型)技术,该公司凭借该专利建立起壁垒,长期垄断设备市场。
直到2008年前后,FDM专利到期,中国厂商才凭借供应链优势得以进入市场,但彼时的中国产品,大多以套件形式销售,售价两三百美元。
![]()
通过亚马逊、速卖通销往全球,却需要用户花费几十个小时自行拼装,设备成型速度仅为每秒50毫米,效率极低。
在当时,3D打印机更像是极客卧室里的“新奇玩具”,速度慢、精度有限,根本无法承担生产任务,行业也因此迟迟没能跨过“生产力门槛”。
申康曾向36氪总结,3D打印行业的核心问题并非能否完成模型打印,而是成型速度能否达到生产级标准,他认为,早期行业的“玩具属性”限制了发展,若一台机器一天只能打印几个零件,那它永远成不了生产工具。
![]()
正是看清了这一痛点,2015年,从阿里离职的申康创立了潮阔,最初潮阔也和多数中国厂商一样,靠低价套件出货,甚至在2017年“双十一”创下单日卖出上千台的成绩,实现了短期盈利。
但就在行业红利正盛时,申康却做出了一个反常识的决定:砍掉最畅销的套件机型,将所有资源投入“高速打印”技术研发,他深知不突破速度瓶颈,中国厂商永远只能停留在低端代工,行业也无法真正发展。
当时,全球95%的3D打印机采用I3架构,这种架构成本低但笨重,运动部件惯性大,提速时容易出现振动,导致精度下降,根本不具备生产级潜力。
![]()
而潮阔选择的是难度更高的三角洲架构,这种架构通过三轴并联设计减少运动部件惯性,天生具备提速优势,但算法复杂度极高,研发难度远超I3架构。
这一决定在公司内部遭到了几乎全员反对,连合伙人都认为是“无用功”,研发过程更是屡屡陷入困境。
早期样机连调平都需要用A4纸手动校准,高速运行时精度波动、部件损耗等问题接踵而至,但申康始终坚持,速度上不去,行业就没有未来,这份坚持最终换来了突破。
![]()
2019年,潮阔研发出首款速度显著提升的样机,初步验证了高速路径的可行性,次年潮阔就在全球发布SR系列,成型速度达到150毫米/秒,第一次让行业看到了“高速打印”的实际价值。
2022年,V400机型问世,将速度提升至600毫米/秒,行业由此正式进入“动车时代”。
也是从这时起,海内外“农场主”群体开始兴起,他们依靠3D打印批量生产手办、灯具和日用小件,过去需要数小时的打印任务,此时只需几十分钟就能完成,生产效率的提升直接激活了中小批量生产需求。
![]()
2024年,潮阔发布迅影光S1 Pro,将成型速度突破至1200毫米/秒,该机型被权威机构认证为“全球最快消费级FDM 3D打印机”,打印同一模型的时间,从上一代产品的两小时缩短至五十分钟。
同年,迅影光S1 Pro在北美和欧洲创客社区迅速走红,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高速机型之一。
今年潮阔又推出两款针对性产品,追日梭T1 Max面向农场生产场景,效率比其他架构产品提升两倍多,设备回本周期缩短到三四个月。
![]()
巨灵铸V500则主打500毫米大成型尺寸,可直接打印1.5米长的中国龙摆件或整块Cosplay盔甲,无需再进行分件拼接,彻底覆盖了从中小批量到大型模型的生产需求。
高速打印技术的突破,不仅改变了设备参数,更重构了3D打印的产业形态,过去主要购买3D打印机的是创客和爱好者,如今超过八成的设备被用于生产工具。
潮玩经济的爆款效应,让义乌等地出现了数千台规模的“3D打印农场”,以打印30厘米长的龙模型为例,过去需要十几个小时,产品售价约1000美元,如今用潮阔高速机1小时就能完成,售价降至500多美元,回本周期缩短了十几倍。
![]()
同时,PLA等3D打印材料价格从每吨3万元降至不足2万元,一个手机支架的打印成本已不足1元,低成本优势进一步解锁了更多应用场景,许多领域都开始用3D打印开展生产。
在当前的3D打印产业格局中,潮阔并非唯一布局高速技术的厂商,但它的发展路径与拓竹、创想三维形成了鲜明差异。
拓竹依靠大疆背景和Kickstarter众筹切入市场,凭借P/X系列在海外快速走红,创想三维则靠丰富的产品矩阵和庞大用户规模,成为行业老牌劲旅。
![]()
相比之下,潮阔体量不算大,但胜在押注高速战略更早,通过SR系列、V400、S系列与T系列的连续迭代,率先在速度和稳定性上跨过生产级门槛,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申康曾坦言,高速赛道的竞争远比卖套件时残酷,但这是唯一能让行业摆脱“玩具属性”的方向。
如今,随着迅影光S1 Pro获得全球认可,潮阔的定位也从单纯的硬件厂商,逐步转向以技术和效率为导向的产业参与者。
![]()
而潮阔的发展,正是中国3D打印产业反超的一个缩影——从2008年借专利到期进入市场,到2025年手握全球96%消费级产能,中国不仅靠供应链优势实现了规模突破,更靠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死磕,打破了欧美霸权。
这场耗时14年的反超,证明了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能让中国产业在新兴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而随着更多场景被激活,中国3D打印的未来还将释放更大潜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