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南昌城便沉浸在一种独特的仪式感中:赣江畔的塔火映红夜空,万寿宫的戏台锣鼓喧天,老街巷里飘着柚子香和炒田螺的镬气……这些被现代人延续的习俗,实则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承载着南昌这座千年古城的精神图谱。
一、塔火耀千秋:农耕文明与英雄气概的双重印记
南昌近郊的“烧塔”习俗,绝非简单的民俗展演。那逐层垒砌的瓦片塔,在烈焰中迸发的壮观景象,藏着两大文化基因:
其一,是农耕文明对“火”的原始崇拜。在“万物有灵”的古老观念里,火焰是驱邪避灾、净化万物的神力。中秋时节,新稻入仓,农事渐息,以冲天的塔火感念天地馈赠,祈求来年丰饶,正是稻作文化区共有的文化胎记。
![]()
其二,是赣鄱大地独有的英雄叙事。历史学者考证,南昌地区格外炽烈的烧塔习俗,与元末江西农民起义的“月饼传信”“塔火为号”传说密切相关。当火焰升腾,它不仅是农耕的欢庆,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历史记忆——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英雄气概,融入节庆的血液之中。
二、戏曲酬神人:在世俗娱乐与精神信仰之间
中秋之夜,万寿宫、绳金塔下的古戏台总是人头攒动。台上唱着饶河调的《嫦娥奔月》,台下观众如痴如醉。这戏曲声腔中,回荡着南昌文化的多重奏:
表面是“人神共娱”的古老契约。中秋是月神太阴星君诞辰,在道教文化昌盛的南昌,以戏文酬神,既是对神明的敬意,也是祈求社区平安的集体仪式。
内里是“商帮精神”的文化载体。作为江右商帮的精神圣地,万寿宫遍布全国。中秋戏曲演出,曾是旅居外地的赣商联络乡谊、处理商务的重要场合。锣鼓声里,藏着“一个包袱一把伞,走到天下当老板”的拼搏精神与乡土认同。
深层是“道德教化”的民间课堂。戏文中的忠孝节义、家国情怀,通过节庆氛围无声地浸润民心,成为维系传统社会伦理的柔性力量。
![]()
三、宴食藏智慧:舌尖上的生态适应与养生哲学
南昌人的中秋宴席,是一本味觉写就的地方志:
- “炒田螺”看似家常,实则暗合天时。中秋前后田螺空怀,肉质最为肥美,展现了赣民“适时而食”的生存智慧。以辣椒、紫苏爆炒,更是南方湿热气候下的祛湿良方。
![]()
- “柚子”谐音“佑子”,象征团圆吉祥。其微苦清火的特性,恰好平衡节日饮食的油腻,体现了“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
![]()
- “赣式月饼”皮薄馅足,咸甜交融的独特风味,正是南昌作为南北交通枢纽,文化包容性与创新精神的味觉象征。
![]()
四、当代启示:传统习俗的现代性转化
当古老的烧塔活动被赋予“环保”新规,当线上赏月会与线下民俗体验同步进行,南昌的中秋习俗正在完成它的现代转型。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一成不变地复刻形式,而在于理解其精神内核——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社区的认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用当代语言将其激活。
![]()
中秋之夜,当南昌人依旧循着祖先的足迹烧塔、听戏、宴饮时,他们不仅在过一个节日,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何为“赣鄱风骨”,何为“江右文脉”。#时光对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