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二十四:假道伐虢

分享至

认清形势,避免被表象迷惑,才是避祸就福的道理。

一个人在生活中一定要认清形势,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否则就会因小失大。

有这样一个规律,叫做“舍得”,有舍便有得,不以眼前的蝇头小利为得失,能够把眼光放在更远的格局上面,最后才有更多的一种回报。

而相反,一个人如果只在乎眼前蝇头小利,最后一定会造成大的损失。

《三十六计》的“假道伐虢”就是利用对方的欲望以及眼界狭小的弱点,来达到了这一计策的目的。

在公元前659年夏天的时候,晋国想攻打虢国,讨伐之路必须要经过虞国,需要向虞国借路,否则晋国就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大臣向晋献公提出建议,让晋献公把自己国家的宝贝千里马和玉璧送给虞国的国君,晋献公采纳了大臣的建议。

虞国的国君收到礼物之后特别开心,这个时候有人就劝虞国国君:“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自己的国家与虢国是唇寒齿亡的关系,如果虢国被晋国吞并,那么自己的国家也危在旦夕。”

但是虞国的国君不听,还是把路借给了晋国,还帮着晋国去攻打虢国。 最后,晋国凯旋途中,趁机把没有防备的虞国一起吞并。

对于虞国的国君来说,虞国的灾祸起源,就是因为自己爱贪财的弱点,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从而失去大的利益,最后导致亡国。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些好的事情未必存在好的结果,所以面对眼前的利益得失,一定要认清形势,窥探本质,防止被事情的表象迷惑,以免给自己带来了损失。

这就是《三十六计》“假道伐虢”的智慧,这一智慧的核心就是在于以借路的名义,来达到吞并对方的事实。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