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家庭建设,对于培养时代新人、弘扬优良家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帮助一年级新生平稳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跨越期”,缓解家长育儿焦虑,搭建家校共育桥梁,9月24日,平罗县家庭建设指导服务中心在县妇联的指导下,携手平罗城关八小教育集团,同步在北校区(八小)各班级教室、南校区(九小)多功能大厅及各班级教室,开展“同心护新芽,共赴成长路——助力一年级新生平稳起航”主题家长会,一年级全体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

![]()
会上,家庭建设指导服务中心志愿者朱玲玉老师、朱瑞娟老师分别走进北校区(八小)与南校区(九小),以教育工作者10年的实践经验为切入点,直击一年级家庭的“共性难题”。朱玲玉老师通过鲜活场景引发家长共鸣:孩子面对“b”“d”分不清时的挫败哭闹、老师课间被小问题包围的疲惫、家长陪写作业时“教五遍仍错”的又气又疼——这些不是个别家庭的困扰,而是孩子适应新规则、老师平衡教学与管理、家长调和期待与节奏的“磨合期常态”。她特别强调:“爱孩子是本能,读懂孩子处境、用对教育方法,才能让爱真正扎根。”
为打破亲子沟通壁垒,朱玲玉老师带家长“体验想象撕纸”:同样的指令下,每个人撕出的形状却不同。这背后藏着亲子沟通的核心密码——成人与孩子的认知差异、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句话的解读也会天差地别。她进一步引入“55387沟通法则”:沟通中55%的信息来自肢体语言,38%来自声音语调,仅7%来自语言内容。这也解释了为何家长说“为你好”,孩子却会退缩——紧锁的眉头、急促的声调,早已把“不耐烦”的信号传递给孩子。她举例提醒:陪写作业时频繁纠正握笔、打断写字、催促速度,看似“严格”,实则传递“你做得差”的否定,会让孩子陷入“怕犯错、不愿尝试”的恶性循环。
![]()
针对“过度关心”这一隐形伤害,朱瑞娟老师也给出建议:当孩子专注搭积木时,频繁递水、提醒“别碰倒”,实则像剪刀剪断专注力“幼苗”。“除非涉及安全,家长要做‘安静的观察者’,给孩子探索空间,这才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守护。”
此外,两位老师还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平罗县家庭建设指导服务中心的“专业支持”:中心汇聚5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2名家庭教育指导师、5名社会工作师,通过家庭教育“六进”活动(进乡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覆盖全县13个乡镇、173个村(社区);针对家庭痛点开设课程,从新手父母育儿、青春期亲子冲突化解,到婚姻家庭咨询、孕期养育指导;在学校推动心理咨询室建设、家长学校开办、家校联动帮扶;更有每周四19:00-20:30的“高情商父母研修班”、每月中旬的《润万家小课堂》亲子共学营等公益资源,助力家长以低成本学习实用养育方法,最终实现“降低离婚率、厌学率、抑郁率,提升幸福感、价值观、安全感”的目标。现场,老师们真诚邀请家长加入平罗县家庭教育学习群,与其他家长交流心得、获取课程信息,共同成长。
“一年级不是激烈的比赛,而是充满惊喜的旅程。”讲座尾声,朱玲玉老师的话让家长们卸下焦虑。她呼吁家长不必追求“完美教育”,只需“用心陪伴”:孩子进步时鼓掌、犯错时引导、专注时不打扰、迷茫时做“定海神针”,同时多理解老师的付出。教育孩子是“牵着蜗牛散步”的修行,唯有家校携手,用懂孩子的心意与科学的方法,才能陪萌娃稳稳迈好入学第一步,见证他们长成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少年。
此次家长会,是平罗县妇联深化家庭建设、推进家校共育的又一实践。未来,县妇联将持续依托家庭建设指导服务中心,整合专业资源,推出更多贴近家庭需求的服务与活动,以家庭“小和谐”汇聚社会“大稳定”,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内容来源:平罗县妇联、平罗县家庭建设指导服务中心
技术编辑:曾杰
责任编辑:夏洁
审核:马学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