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旬,非洲南部的赞比亚传来一条让人瞠目的消息,十几个村民通过律师,把一家在当地承建道路的中国企业告上了法庭,索赔金额高达800亿美元。
什么概念呢?这差不多相当于赞比亚全国两年多的财政收入总和。而理由,竟然是牵扯到今年年初就已经基本处理完毕的一起尾矿坝泄漏事故。
尾矿坝,说白了就是矿山堆放废料的地方。
![]()
今年年初,确实发生过一次轻微的泄漏,但当时企业很快就采取了补救措施,该赔偿的赔偿,该修复的修复,事情本来已经翻篇了。
谁能想到,大半年过去了,会以这样一种夸张的方式再次被翻出来,却意外地折射出中国企业在非洲大陆所面临的那种复杂、有时甚至有些荒诞的处境。
为什么我们觉得是去“修桥补路”做好事,有时候却好像换不来预期的理解和尊重?这背后,中企到底在经历着什么?
![]()
咱们先得搞清楚一点,非洲兄弟们绝对不是不欢迎修路架桥。谁不盼着家门口有条平坦的柏油路?谁不希望农产品能方便地运出去卖个好价钱?
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效执行方面的能力,在非洲是得到广泛认可的,这是我们的硬实力,也是我们能在非洲立足的根本。
问题出在哪儿呢?出在“游戏规则”的微妙变化上。
![]()
过去可能比较简单,我出技术、设备和人员,你把项目给我,我们按合同把路修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现在,这套逻辑正在变得复杂。
而非洲早已不是一块铁板,其内部的政治、部落、地方势力盘根错节。
一个项目落地,可能触动了A部落的利益,却让B部落受益;可能让中央政府的政绩簿上添了一笔,却让地方官员觉得没捞到足够好处。
中国企业常常被不由自主地卷入这些本地纷争中。
![]()
就拿赞比亚这事来说,那十几个村民背后,真的仅仅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吗?
不排除有当地律师为了高额律师费在背后怂恿、甚至操纵的可能性,也可能有不满意现状的地方势力想借题发挥,给中方企业甚至给中央政府“上眼药”。
中国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就从“建设者”变成了各方势力博弈的“棋子”或者“出气筒”。
再加上当地民众的预期被吊得很高,有时甚至脱离了现实。
![]()
他们看到中国企业来了,带着大型设备,就以为来了“财神爷”。他们会觉得,你这么个大公司,拔根汗毛都比我的腰粗,我遇到的问题,你难道不该解决吗?
比如,你修路占用了我一点地,赔偿是不是应该远远高于市场价?你项目开工了,是不是应该把我们村年轻人的工作都解决了?
一旦这些预期没有得到满足,不满就容易滋生,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或西方媒体的渲染,很容易就把中国企业描绘成“掠夺者”而非“合作者”。
这种预期落差,是很多矛盾的根源。
![]()
而法律和商业环境也充满不确定性。
今天和你签合同的地方官员,明天可能就下台了,新上来的会不会承认之前的合同?这是个问题。当地的劳工法、环保标准可能说变就变,而且解释权往往不在企业手里。
就像这次800亿美元的索赔,明显不符合常理,但它就是能被法院受理,企业就不得不耗费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去应对。
![]()
这种“法律武器化”的倾向,让合规经营的企业也感到无所适从。
所以,中企在非洲,很多时候面临的难题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怎么把路修好”,而是社会层面的“怎么把路修得让各方都基本满意”,是政治层面的“怎么在变动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需要的是远超工程技术的、更为复杂的智慧和手腕。
说完了外部环境的“锅”,咱们也得看看中国企业自身是不是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
坦白说,我们很多企业,特别是早期走出去的工程类企业,确实带着一种“基建狂魔”的自信和专注:我的任务就是保质保量、按时完工,别的都是次要的。
这种“工程思维”在单纯的环境里很高效,但在非洲这样复杂的社会里,就显得有些“一根筋”了。
第一,沟通上存在“隔阂”。
![]()
这种隔阂不仅是语言上的,更是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我们可能习惯于通过官方渠道、与上层打交道,认为搞定了政府就万事大吉。
但对于基层民众、部落长老、社区意见领袖,我们投入的沟通精力和诚意够不够?有没有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解释项目能带来的好处,以及可能暂时造成的不便?
当出现误解时,是积极沟通化解,还是习惯性地“关起门来”自己处理?
![]()
赞比亚这起事件,不排除就是在最初的小问题出现时,沟通不到位,留下了后遗症,才被人在大半年后“旧账新算”。
第二,本地化做得“浮于表面”。
很多中企也谈本地化,比如雇佣当地工人。但很多时候,当地员工多从事低端体力劳动,管理和技术核心层仍然是中国人。
这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墙,让企业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
为什么不更多地培养本地管理人员?为什么不更多采购本地符合条件的原材料?当你真正让本地人觉得这个项目也有他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为中国老板打工时,归属感和维护意识会截然不同。
深度本地化,是把项目的根扎下去,这样才能抵御风雨。
第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需要升级。
![]()
以前可能觉得,捐个小学、送点文具就是履行社会责任了。这当然好,但可能还不够。更高级的社会责任,是让你的存在,能系统地、持续地惠及更广泛的社区。
比如,有没有可能建立技能培训中心,让当地青年学到一技之长,而不只是在你工地上当小工?有没有可能帮助当地建立一些小型的、与项目配套的产业?比如修路需要石子,能不能扶持一个本地的小型石料厂?
当你把发展的红利更深度地分享出去,恶意指控的市场自然就会缩小。
![]()
说到底,路修得再好,如果人心不通,路上也可能设满无形的关卡。
中国企业需要从“优秀的工程师”向“智慧的社区伙伴”转型,也意味着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培养既懂业务又懂跨文化沟通、熟悉当地政治社会生态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企业在非洲,无疑是在做正确的事,帮助一片充满潜力的大陆实现其发展的梦想。
![]()
但“正确的事”更需要“聪明地做”、“贴心地说”。赢得尊重,不能只靠宏伟的体育场和绵长的高速公路,更要靠与每一个普通村民、每一个本地员工建立起的信任与情感联结。
前方的路还长,挑战不会少。但或许,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我们修建了多少公里的道路,而在于有多少非洲朋友,能真心实意地觉得,中国企业的到来,是他们的机遇,而不仅仅是生意。
这条路,修起来显然比铺沥青、打地基要艰难得多,但也重要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