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千里科技而言,褪去光环后,用扎实的技术落地与盈利数据说话,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
奔驰13.42亿元入股、吉利托付智能驾驶探索任务、旷视创始人印奇掌舵——多重光环加持下,千里科技无疑是当前智能驾驶赛道的焦点。但褪去热度,这家由力帆科技更名而来的企业,未来之路既有想象空间,也藏着待解难题。
01 千里科技的三重支撑与现实短板
千里科技的核心优势,在于产业、资本与人才的绑定。
作为吉利体系内统一的智驾平台,它承接了极氪研究院3000人团队的技术积累,能直接对接吉利量产车型资源,这是其落地根基;奔驰的入股不仅带来资金,更意味着技术路线获得全球顶级车企背书,为国际合作铺路;印奇带来的AI基因,叠加原华为车BU高管王军、原旷视团队的加盟,构成了技术与商业化的团队保障。
目前其推出的“千里浩瀚”智驾方案,已覆盖吉利全品牌H1-H9五个级别车型需求,初步展现出落地能力。
但光环之下,短板同样明显。2024年公司净利润虽同比增长65.28%,扣非净利润却连续亏损,智驾方案的规模化盈利仍需时间验证。智能驾驶行业研发投入高、周期长,如何平衡技术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避免陷入“烧钱换规模”的困境,是千里科技首先要面对的挑战。
此外,吉利体系内的资源倾斜虽能助力起步,但未来能否突破单一主机厂依赖,向其他车企输出方案,将决定其市场天花板。
02 千里科技与旷视:清晰的协同与边界
市场对二者关系的疑问,可归结为“股权关联、战略协同、独立运营”三个关键词。
股权上,印奇通过间接受让成为千里科技核心掌舵者,旷视则与千里科技、吉利共同成立重庆千里智驾有限公司(三方各持股30%),形成利益共享平台;业务上,旷视的视觉算法、感知技术正通过合资公司融入“千里浩瀚”方案,原旷视智能汽车业务核心团队也整体并入千里智驾,同时千里科技的车端工程化经验反哺旷视硬件优化。
但二者边界同样明确:印奇已卸任旷视法定代表人,仅保留第一大股东身份且不参与日常管理;千里科技聚焦汽车智驾,旷视则专注AIoT、智慧城市等主赛道,无直接竞争。这种模式既避免了资源内耗,也让旷视无需承担整车产业链的重资产风险,实现轻量化参与智驾赛道。
03 旷视的转身:聚焦主业与借力生态
印奇离开日常管理后,旷视开启了“主业聚焦+生态借力”的调整。
核心业务上,新管理层将资源集中于智慧物流、消费电子、智慧城市三大赛道,更强调技术商业化效率,以应对IPO后的盈利压力;生态层面,通过与千里科技的合作,旷视无需自建车端团队,仅输出核心技术就能分享智驾红利,其技术已通过“千里浩瀚”方案进入吉利、极氪车型,实现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国际化上,借助千里科技与奔驰的合作,旷视也获得了技术触达全球市场的潜在机会。
04 理性看待:光环背后的挑战与行业启示
不可否认,此前对千里科技的讨论存在一定“捧高”倾向——过度强调资本与人才优势,却弱化了其盈利难题、生态依赖等现实挑战。
智能驾驶行业没有“速成神话”,千里科技要走的路还很长:既要突破单一主机厂依赖,证明方案的通用性;也要控制研发成本,实现商业闭环;更要在华为、小鹏等智驾巨头的竞争中找到差异化优势。
而千里科技与旷视的模式,或许更值得行业思考:科技公司与制造企业的“轻绑定”,既解决了AI技术落地车端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为科技公司规避了重资产风险。但这种模式的长期有效性,仍需时间检验。对于千里科技而言,褪去光环后,用扎实的技术落地与盈利数据说话,才是真正的破局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