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治疗的漫长历程中,总有一些案例像惊雷般炸响,打破人们对“科学治疗”的固有认知。
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面对癌症,到底怎样的选择才是对生命负责?

笔者经历的两个刻骨铭心的病例,就像两面镜子,照出了癌症治疗里的残酷真相与一线生机。
![]()
19岁患者4天离世
197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刚毕业实习的笔者在奉贤人民医院急诊值班,一个19岁的小伙子骑着车赶来就诊。
这个身高1米8的青年,满脸通红,是从公社卫生院转来的。经过血象检查,笔者初步判断是白血病,随即嘱其入院治疗。
![]()
按照当时的规定,住院患者需要自带被褥和热水瓶,小伙子家离县城15千米,当晚便赶回了医院。
住院第二天,主治医生就开出了化疗医嘱,可谁也没想到,化疗仅仅进行到第三天,小伙子就再也起不来床,第四天晚上,这个前几天还能蹬着自行车来回45千米的壮实青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
那一刻,笔者的心像被撕裂般疼痛。这个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少年,若当初没有被收治,或许不会走得这么快,即便无法治愈,也不至于在住院后只活了4-5天。
巨大的愧疚感包裹着笔者,甚至觉得是自己“杀死”了这个年轻人。
带着这份迷茫,笔者一头扎进医院图书馆,翻阅当时有限的医学书籍,《希氏内科学》上明确写着这种化疗方法是正确的、权威的、科学的。
可鲜活的生命为何还是消逝了?
恰逢当时社会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病例像一块巨石,在笔者心中激起千层浪,故坚信癌症治疗里还有太多未被揭开的谜题。
60岁老人多活10年
而另一个案例,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毕业留校后不久,笔者插队时认识的一位刚退休的领导,专程从外地来上海找笔者。这位60多岁的老人患上了晚期肺癌,还伴有严重的冠心病,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被拒绝收治。
![]()
在当时,晚期癌症被普遍认为是不治之症,医生们都不愿接手。笔者如实告知老人情况,可老人却认准了上海,恳求笔者无论如何帮忙找好医生。
无奈之下,笔者只能带着老人找到学校内科权威张伯臾老中医。
![]()
起初只说是治疗冠心病,而且当时医生大多不愿触碰癌症,再加上双方语言隔阂,笔者在其中“翻译”时便没提肺癌的事,只在张老开的药方里悄悄加了几味抗癌药。
![]()
(素材为AIGC或AI数字内容)
后来因为找张老看病太难,笔者就通过书信直接给老人改方,没想到这一改,就拖了10多年。
1978年时被西医判定只剩3个月到半年寿命的老人,竟然一直活到了1989年,整整多活了 10 多年,远远超出了预期。
![]()
先让“他”活下去
当19岁的生命停在化疗第4天,当60岁的老人突破“死刑判决”活过10年,这两个一悲一喜的案例也一直驱使着笔者在癌症治疗领域不断探索。
我们总在追逐“治愈”的终极答案,却常常忽略了“活着”才是一切可能的前提。
![]()
癌症从来不是一场只能“猛药强攻”的战争,在很多情况下,它只是一类慢性病。
不必急于用激进的手段将它彻底消灭,而是先学会与它“和平共处”。
让患者能吃好一顿饭、睡好一次觉,能有尊严地陪伴家人,这些看似朴素的需求,恰恰是治疗最该守住的初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