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不断加强,中国古典学正在逐渐步入世界文明对话的核心视野。2024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古典学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之下,我国高校对于古典学的建设也逐步推上日程并进入正轨。而拥有百年文史积淀的四川大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承载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
![]()
当中国古典学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践,高校的学科底蕴就成为了决定学科质量的关键因素。四川大学作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自建校以来便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汇聚了一大批以蒙文通、许中舒为代表的鸿儒,更主持编纂完成了《甲骨文字典》《汉语大字典》等标志性著作,牵头承担《中华续道藏》编纂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这些积累为古典学学科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依托这份底蕴,川大于2024年新设立了“明远学院—中国古典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班,”并获批全国首家古典学交叉学科博士点,2025年,学校又成功获批“中国古典学”本科专业,开启首批本科招生,同时成立我国首个古典学系,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完整人才成长路径,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学习到深层次学习的全方位成长路径。
![]()
在搭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后,四川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通过精细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了贯通中西、融合文史哲的知识体系。该专业课程以“小、精、尖”为特点,总学分控制在150个左右,核心围绕“古典语文学+古典文明史”展开:大一阶段开设上古汉语、古希腊语、中国历史地理等基础课,帮助学生打下语言与历史根基;大二至大三则深入研读《诗经》《左传》《老》《庄》等先秦秦汉经典,同时搭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古希腊—罗马元典课程,还设置经学概论、中国古典学概论等专题课。这种课程设计既保证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明的深度理解,又通过西方古典学内容拓宽国际视野,完美契合“兼通中西之学”的培养目标,对希望系统掌握古典文明知识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极具针对性的学习方案。
师资与资源保障是学生深入研习的重要支撑,这一点上四川大学同样为学子提供了充足支持。学校采用“内培外引”模式,组建了学科专业、职称结构、年龄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质量与学术引导能力。更关键的是,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充足的培养经费,严格执行预算制并优先保障本科教学投入;实践平台方面,在文史哲现有9个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还深入文化馆、古籍馆、图书馆等部门建立新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将书本知识与实物研究、文献整理相结合,避免“纸上谈兵”的学习局限。
![]()
对学生而言,学科优势最终要落地到未来发展,四川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也给出了清晰的路径。从深造来看,专业培养的“出众理论素养和广阔学术视野”,能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打下扎实基础,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储备人才;从就业来看,跨学科视野与对中西思想源流的理解,让毕业生可在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国际文化交流领域找到适配岗位。无论是走学术道路还是进入实务领域,专业都能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竞争力。
对于钟情于古典文明、渴望在文化传承中扎实成长的考生而言,四川大学中国古典学专业所具备的深厚学术积淀、贯通中西的课程体系、充足的资源保障,无疑是支撑其学术理想与职业规划的优质选择。这里既能让学生汲取先秦典籍的波澜壮阔,也能感受古希腊—罗马经典的深邃哲思,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实现个人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