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新兴产业的热度正在不断上升,社会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加。谁能在培养模式上走在前面,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在这方面,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的表现就非常有代表性。它是教育部在2020年4月正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由西安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共同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它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早实现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培养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在校学生达到1090人,标志着其模式已经成熟并持续拓展。
![]()
詹姆斯库克大学在国际上也有较高地位,是澳大利亚顶尖的国立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时也是英联邦高校协会的成员。它在机械学、土木工程、电子系统与物联网、电子电气工程、大数据科学等方向具有先进的科研与教学水平。这意味着学生在国际工学院的学习不仅仅是“中外合办”四个字的名义,而是真正能接受到中澳两校联合设计的课程与学术训练。
本科阶段,国际工学院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每年招生280人。这些专业本身就是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挂钩的领域,比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不断创新,低碳社会建设离不开土木与水利的前沿突破,电子科学与大数据则更是支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底层学科。
![]()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中外合作+工科专业”的组合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而是直接体现在学生的竞赛和实践成果中。比如在2025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业大赛创意赛道全国总决赛中,从2571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一等奖。这个案例的含金量非常高。首先,2571件作品到最后决赛仅253项作品入围,晋级率不到10%,能够在这样的竞争强度下拿到全国一等奖,不仅意味着学生个人的能力被认可,更说明学院的教学链条——从理论学习、项目实践、竞赛历练到成果转化是有效的、成体系的。
从话题上看,这个获奖项目也紧密结合了当下的“低空经济”热潮和“无人机+农业”方向。无人机在智慧农业的应用正逐渐成为产业焦点,而国际工学院的学生已经通过竞赛把“科技创新”转化为服务民生、助力产业的实际方案。这就是学校在宣传中常说的“产学研结合”的最好注脚。
![]()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跨文化与跨体系的培养路径。学生不仅能在国内接受优质的工科教育,还能通过与JCU的联合项目获得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的机会。这对于未来希望出国深造、或者进入跨国企业的同学来说,明显是一个附加值极高的通道。同时每年280人的本科计划,相对于传统理工科大类招生,规模并不算大。这意味着竞争激烈,但也保证了学生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资源分配。尤其是师生比和实践平台的匹配度,往往会比规模庞大的工科学院更为突出。
整体来看,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既有工科教育的扎实基础,又通过中外合作和竞赛实践不断刷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转化能力。在“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等国家和社会热点议题上,它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答案:这里的学生不只是会考试,还能把课堂知识应用到未来产业最需要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