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钞不直接创造财富,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常识。
许小年在强调这个常识,完全正确,如果印钞能创造财富,钢铁公司改成印刷厂就行了。但这并不属于学界争论的问题,因为它的合理性显而易见。
休谟在 1752 年的《论货币》就已经说清楚了:“这是确实明显的,货币不过是劳动和商品的表示,只起评价或估计它们的方法作用。” 货币是工具,一种交换工具,而不是财富本身。
![]()
许小年强调这个常识,其实是他强调生产性的一个侧影,现实中也的确有这个问题。2025 年是放水之年,去年九月加发了 12 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从而有了一个稳经济的舒适期,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现在又开始加发超长期特别国债了,为什么?因为货币只是工具,它可以推动财富创造,但如果出现了流动性陷阱,那么,继续放水、放大水,很可能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
但是,把任何经济学的常识太当真了,反而会很不经济学。
经济学是系统思维,是用原理性的东西去分析现实中发生了什么问题。如果出现了流动性陷阱,要问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印钞不直接创造财富,不印钞却万万不可。举一个并不恰当的例子,但逻辑一致:金钱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万万不能没有金钱。
![]()
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陷阱,这个问题学界基本谈清楚了,但解决不了。比如民营经济长期性问题,大家都清楚必须在同一竞争领域一视同仁,道理从宏观文件到学界都很清楚,但真要做到一视同仁,会发现解决问题远比提出问题来得复杂,而且没经济学家什么事,因为它不完全是经济问题。看看《民营经济促进法》就清楚了,老板们能看到 “一视同仁” 这样的表述,但修复民营经济的利润表与负债表完全是两回事。
那么,问题就成了在目前的局面下,是不是要继续印钞?
虽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是,民营经济要想修复利润表和负债表,不印钞万万不行。以房地产为例,大家都在痛骂房地产,认为收入价格比太高,但是,还不能不救。因为它是城市居民的主要财产,占比 70%;是企业贷款最实用的信用;是地方财政重要收入来源,占比 50% 左右;是银行核心抵押品,占比 60% 以上。楼市如果按高盛的预测,还有 10-25% 的下跌空间,那将是一场风暴,相信政策会充分利用货币工具,阻止楼市下跌。
![]()
那么,加印不直接创造财富的货币,能阻止楼市大幅下跌吗?
一定能,正如潘石屹所说的:楼市说到底是货币现象。这同样是常识,货币供应少,钱值钱了,资产就贬值;货币供应多,钱不值钱了,房子就升值。中国楼市已经到了不得不印的地步。
当然,如果不能斩断供应端,地方财政继续依赖土地出让金,很可能陷入货币贬值的螺旋陷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