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起,这些老作物将彻底从田间消失。
![]()
红高粱穗压弯秆子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荞麦粑粑的香味,只能留在记忆里。为啥?
产量太低,没人愿种了。
芝麻佐料的味道,城里人根本尝不到。连种子都找不着,还咋种?
糁子粑的粗细口感,年轻人压根没听过。加工太费劲,谁还愿意折腾?
脚板薯黏液粘手的烦恼,成了老一辈的专属回忆。现在的娃,连见都没见过。
![]()
冬葵滑嫩的口感,被白菜挤出了餐桌。
"百菜之王"的名号,早没人记得了。
菰米香糯的味道,连老农都说不清。
三千年的种植历史,说断就断了。这些作物养活了多少代人?数据不会说谎。
上世纪50年代,高粱种植面积占北方旱地作物的23%,现在不足0.5%。荞麦更惨。
![]()
山区老人念叨:"荞麦花开白雪雪,如今地里光秃秃。"产量比水稻低60%,谁还种?
芝麻种植面积十年缩水90%。专家急得直跺脚:"再不保护,真绝种了!
"糁子亩产才200斤,抵不上杂交稻的三分之一。年轻人嫌麻烦,老品种就这样被抛弃。
脚板薯倒是好种,可去皮时手痒难耐。现在人娇气,宁可不吃也不受这罪。
冬葵亩产值比白菜低40%。
![]()
菜贩子摇头:"卖不动,谁进货谁赔本。"菰米更离谱。水域污染导致野生种质资源消失80%,想恢复都难。
这些老品种真该淘汰吗?口感独特的优势,新品种根本比不了。营养价值呢?
荞麦的芦丁含量是小麦的10倍,降血压效果杠杠的。生态适应性咋说?贫瘠山地种别的绝收,荞麦照样能活。
文化价值更不用说。多少民歌里唱的高粱红,以后只能当传说了。保护老品种,光靠农民不行。
种子库建设投入不足,很多品种已经灭绝。
![]()
加工技术跟不上。
糁子去壳费劲,有机器谁还用手工?销售渠道太窄。
脚板薯卖不出村,种了也白搭。政策扶持缺位。
补贴都给了主粮,谁管这些小杂粮?消费者认知偏差。
年轻人以为冬葵是野草,压根不知道能吃。出路在哪?特色农产品认证是个法子。
![]()
荞麦面卖到30块一斤,农民自然愿意种。深加工更要跟上。高粱酒卖得好,还愁没人种高粱?
生态种植补贴不能少。菰米净化水质的功能,该算生态补偿。
后天就是转折点。再不动手保护,这些老品种真要进博物馆了。你家地里还留着这些种子吗?
赶紧找出来,别让老祖宗的手艺断在咱手里。
味道可以怀旧,但传承不能光靠回忆。行动起来,给子孙留点老味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