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贵州六枝特区:“四步走”战略 打造和美锦钟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锦钟村好山好水好田美景。丁杰帏摄

清晨的乌蒙山区,薄雾初散,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锦钟村已是一派忙碌景象。村党支部书记丁杰帏扎着利落的马尾,手持铁钳,正带领村民清理通组路两旁的垃圾。

“小丁支书,身上有股使不完的劲儿!”

“别看她平时笑眯眯的,干起事还凶得很嘞!”

“不仅如此,她处事还公道,我们都服她!”

这位被乡亲们亲切唤作“小丁支书”的丁杰帏,出生于1997年,是全特区最年轻的女支书。她曾先后在当地镇政府乡村振兴办、党政办等多个岗位锻炼,2024年11月,主动请缨下沉到锦钟村任党支部书记。面对曾被评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支部,丁杰帏与村“两委”在深入调研、周密谋划基础上,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立足村情实际,按照“四步走”战略,有效激发农民主体作用,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新路径,赢得了群众信任和支持,全村上下勠力同心,不断书写和美锦钟新篇章。

第一步:建强一支队伍,从“弱”到“强”,筑牢基层堡垒强根基

“以前个别村干部,对群众态度很生硬,爱搭不理的,大家有困难都不愿找他们反映。”老党员陈少先这样回忆。

村子要发展,关键看支部。丁杰帏上任“第一把火”,就烧向了队伍整顿这块硬骨头。她紧扣“选优、育强、管好”三大关键,积极配合镇党委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名原小学教师进入村委,有效提升村级组织整体战斗力。培育方面,建立“老带新、强带弱”帮带机制,组织政策理论、群众工作、产业发展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管理方面,推动干部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的服务意识转变,严格村干部和驻村干部请销假管理,健全考核激励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作风持续转变。

通过系统推进队伍结构优化、能力提升和作风转变,村级组织战斗力显著增强,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锦钟村也连续两年在六枝特区村级党组织“排队抓尾”评比中获评“先进”称号。

第二步:整治一方环境,从“乱”到“美”,绘就和美锦钟新画卷

初到老鹰窝组,杂物乱堆、污水横流的情形,让丁杰帏心情沉重:农村不该是这样的,家乡更不能是这样。改变,得从以身作则开始。于是,丁杰帏撸起袖子、拿起铁锹,带头清理道路两旁的垃圾和杂物。“女支书都上手了,我们哪还好意思站着看啊!”乡亲们的话让干部们备受鼓舞。村里趁热打铁,紧扣“两清两改两治理”要求,充分发挥“蓝袋子”志愿服务分队作用,建立“每日一清扫、每周一集中、每月一行动、每季一评比”机制,并依托励志超市“积分制”对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的村民发放物质奖励,逐步将房前屋后、道路巷道清理得整洁有序。“后来我们也习惯了,不靠积分也晓得要整干净!”付应奎这样说。

更大的挑战还在玉碗井组。作为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支持的现代宜居农房试点,改厕、改圈、改厨与公共空间优化任务绝非易事。起初群众顾虑多、意见不统一,甚至有人坚决不愿改。丁杰帏深知,最难的就是做通人的工作,唯有秉持“真心、真诚、真实”,做到“用心、用情、用力”,才能推动一点一滴的改变。那段时间,她和村干部几乎踏破了玉碗井45户农户的门槛,经常深夜还在向农户讲解施工改造方案。努力没有白费。短短几个月,玉碗井焕然一新:道路整洁、庭院优美,昔日“脏乱差”的角落也变成了点缀寨子的微景观。“环境好了,住着舒心,日子更有了奔头!”玉碗井的陈忠兵高兴地说。

回过头看,群众从“动员难”到“主动干”,环境从“脏乱差”到“洁净美”,这条路虽然艰难,但走得很踏实、很值得。

锦钟村的“变身”故事,更于2025年9月6日获中央电视台长达8分多钟的专题报道。

第三步:培育一种乡风,从“旧”到“新”,推进移风易俗润心田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丁杰帏瞄准农村长期存在的陈规陋习,决心推动一场从“面子”到“里子”的深刻变革。她首先从修订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着手,通过村规民约“七字谣”上墙方式,将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写得明明白白,并配套了具体可行的奖惩措施。特别是红白理事会被重新赋能,有了章程和底气,主动上门打招呼、定标准,谁家有事都去帮一帮,慢慢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定期召开“院坝会”,搭建村民说心里话的平台,把邻里摩擦和家庭矛盾摆到台面上,在面对面沟通中化解心结、增进理解,有效依靠群众内生力量就地化解矛盾。又推出“家风文明户”“好媳妇”等身边榜样评选活动,让群众教育群众,让新风蔚然成风。还巧用村活动室和玉碗井广场,定期投影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传播正能量,潜移默化中培育文明新风。

“现在村里违规办酒的没了,打牌赌博的少了,邻里互助多了,关系更和睦了。省下的钱、腾出的精力,都用在了发展正道上!”李仕明感慨道。

第四步:发展一批产业,从“无”到“有”,打造富民增收新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锦钟村各项工作都已经走在全镇前列,但丁杰帏心头始终有个隐痛:村集体经济几乎空白,缺乏主导产业。“我们有好山好水好田,有能干肯干敢干的村民,难道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产业?”带着这份不甘,村两委和村民们四处请教,多次召开群众会,一心要蹚出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转机始于对自身资源的再审视。丁杰帏将目光投向流经本村的河头上水库,并发挥自身水产养殖专业优势,多次赴省、市水投公司考察取经,学习“净水鱼”生态养殖技术和现代水产经营模式。那段时间,论证养殖可行性,办理滩涂养殖许可证,洽谈水面租赁,动员村民入股,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最终,200余亩水面被成功激活,生态鱼养殖项目从此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村里的另一项优势资源也被精耕细作。作为岩脚镇小麦核心产区,锦钟村依托胶泥地土质优势,今年小麦喜获大丰收。但如何才能让好麦子卖出好价钱呢?村委果断决策,打造自有品牌,延伸产业链——“古镇岩脚 和美锦钟”麦子面应运而生。通过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户小麦,并通过多渠道宣传打通销路,一举破解以往“丰收压价难增收”困局,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之前村里没产业,空守着美景却富不起来。现在不一样了,鱼在水里跳,面在网上销,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玉碗井组的生态鱼养殖大股东陈忠龙语气中洋溢着自豪。

从无到有、由弱渐强,锦钟村的特色产业一步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2025年以来,生态鱼养殖创收11.2万余元,面条加工产业创收5.2万余元,走出了一条依靠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收的坚实之路。

锦钟村在丁杰帏这样“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年轻带头人引领下,按照“建强一支队伍”“整治一方环境”“培育一种乡风”“发展一批产业”的“四步走”战略,村庄不仅环境美了、乡风淳了、产业兴了,更关键的是,村民的心气齐了、干劲足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青春之花绽放在基层沃土,必将结出惠泽于民的硕果。(陈新宇)



“古镇岩脚 和美锦钟”麦子面。周耀星摄



组织召开党员大会。黄勇摄



丁杰帏夜晚摸排路灯布设需求。吴胜琼摄



农户麦子面晾晒现场。黄信忠摄



群众自愿加入清理队伍。陈玉祥摄



生态鱼打捞现场。黎亮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资讯 incentive-icons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483423文章数 559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