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17日的苏富比拍卖上,一件辽代金质陪葬面具,重153克以10.7万美元成交。可能很多人就会纳闷了,这种文物为啥可以上拍?
很无奈,许多早年出土的珍宝因缺乏明确的来源记录,无法追索回国,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流入拍卖行。
这都是因为过去那些年,盗墓的实在太多了,无数珍宝就此流失。
![]()
辽代金质面具 苏富比2025年拍卖:10.7万美元
比如1997年的湖北荆门马山镇,那里有座秦岭山,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时期,就被视为王族安葬的龙脉之地。
当时有村民发现盗墓贼的踪迹,并马上报告给文物部门,当考古人员赶到时,发现秦家山二号楚墓已经被搬空了!
但盗墓贼显然不识货,在散乱的棺木旁留下一件看似普通的玉器,正是这件被忽略的面具,后来被确认为战国时期罕见的玉覆面!
它成为该墓葬唯一幸存的珍贵文物,也是全国目前发现唯一“长胡子”的女性面具,堪称“国宝中的孤品”。
![]()
玉覆面 图源荆州博物馆
还好,专家在墓里找到了遗骨,并进行科学鉴定。结果显示墓主人是位年轻女性,大约28到30岁左右。
玉覆面就被随意丢在主棺旁边,很明显是墓主人佩戴的。却呈现出一张带有胡须的男性面容,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学者认为,可能墓主人生前的深爱之人就长这样(话说这脸够长的),女主人以爱人的容貌打造了这件面具,死后戴在脸上,寄托着跨越生死的思念。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的宗教信仰有关,希望通过佩戴特定面具通达另一个世界。
从工艺角度看,这件玉覆面的制作是战国玉器技术的杰出代表。
![]()
它由一整块墨绿色青玉雕琢而成,厚度仅0.23厘米,长20厘米,宽14厘米,含玉量100%!
要在如此薄的玉料上进行精细的立体雕刻,难度可想而知。战国时期的技术已经讲过很多次了,真可算得上那个年代全世界的“天花板”。
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还有众所周知的墨家技术,都发展得非常超前,可惜很多都失传了。
制作这块玉覆面的工匠,就采用了一种“减地阳刻”的技法,在平整的玉面上通过剔除周围部分,使五官轮廓凸现出来。
下刀的力度和角度要掌握得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块玉料报废。这种写实风格在战国时期也非常罕见。
![]()
当年出土现场拍摄的照片
考古学上,玉覆面属于“殓玉”的一种,通俗来讲就是专门为逝者制作的玉器陪葬品!在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当中,这种“殓玉”就已经大量出现了。
不过早期大多是简单的玉片,一块块的,根据眼鼻脸嘴,然后分别覆盖五官。像这样雕刻成完整人脸的玉覆面,目前在全国发现的战国楚墓中仅此一件。
专家们通过对比认为这件玉覆面,可能融合了中原文化与楚地特色。它不是简单的刻画,而是通过微妙的起伏来表现出胡须的立体感。
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就有匠人掌握了光影效果,来增强立体感的雕刻技巧。
![]()
双乳山汉墓出土的玉覆面
问题来了,整块玉覆面几乎是扁平的,不像其他古墓的面具那样,可以分段覆盖,完全平整的一块怎么盖在脸上呢?
原来要先用一块丝绸垫在下面,古人把这层丝绸叫做“幎目”。
工匠们在玉覆面的边缘钻了八个小孔,用丝线穿过这些小孔,细细地缝在底层的丝绸上。
其实原本下葬的时候会更讲究,古人一般会在丝绸的四角,各系上一块小巧的玉玦。可惜的是,盗墓贼大多破坏了现场,很难完整还原。
![]()
了解这些细节后,再回头看那位年轻女子的选择,就能想象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细心安排着这一切。
选择上好的玉料,叮嘱匠人要按照记忆中的模样雕刻,看面具的造型,此男子在那个年代应该很“帅”。
她希望在另一个世界,还能遇到那张熟悉的容颜。时光流转千年,当年精心缝制的丝绸早已化作尘土,唯有这张玉覆面依然完好如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