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郭山介绍了东营港化工园区打造网状产业体系减污降碳新模式情况。
![]()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化工园区破解“环保约束”与“发展需求”矛盾的关键抓手,更是石化产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作为首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同时也是东营市“2+1+2”试点体系中的核心园区,东营港化工产业园聚焦“降碳、减污、增效”三位一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模式创新为突破,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国家“双碳”战略推进以来,化工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核心载体,成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点领域。依托“石化产业基础扎实、循环经济起步早”的优势,东营港化工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试点,核心任务是“为同类化工园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减污降碳经验”。作为东营市“2+1+2”试点体系中关键的“1”(试点园区),东营港化工产业园既要实现自身转型,更要为全市试点城市、试点企业提供协同支撑,助力全市形成“点上突破、面上联动”的减污降碳格局。
自试点以来,东营港化工产业园围绕“能源优化、资源循环、污染治理”三大方向,以20个重点项目为核心抓手,同步创新协同模式,已逐步形成具有化工园区特色的减污降碳路径。重点项目推进方面,东营港化工产业园规划的20个重点试点项目,目前已完成17个,项目完成率达85%,远超预期进度。其中,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园区智慧环保监管平台等关键项目已正式投用,直接推动园区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12%、能源利用效率提升8%,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东营港化工产业园瞄准4大产业链条17个延伸方向建链延链补链,以链条效应带动规模效应,构建企业之间生产装置互连、管道互通、原料隔墙供应的模式,以最小的原料消耗最大化地生产化工产品,实现“节能降碳”与“减污增效”同步达标。建成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构建“淡化供水-浓盐水制盐-盐化工深加工”的梯级利用链条,年减少淡水取用量1200万立方米,同时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形成“水资源-产业-生态”的循环闭环,有效解决化工园区“用水紧张、废水难处理”的痛点。
试点建设以来,环境层面,东营港化工产业园VOCs排放量同比减少15%、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9%,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层面,东营港化工产业园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2%,年帮助企业降低用水成本超3000万元,真正实现“减污降碳”与“企业增效”的协同统一。
针对剩余3个未完工项目,东营港化工产业园建立“一项目一专班”机制,明确时间节点、责任到人,确保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投用;同时系统梳理试点以来的项目数据、实践经验,形成“技术方案+管理机制+政策建议”三位一体的成果体系,为省级试点验收提供扎实支撑。
东营港化工产业园加强与东营区、河口区(试点城市)及市内试点企业的联动,共享智慧监管数据、资源循环经验,助力全市形成“园区-城市-企业”协同格局;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重点研发石化行业碳捕捉、浓盐水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进一步降低减污降碳成本。
东营港化工产业园计划今年下半年面向全省化工园区开展经验交流活动,重点分享资源循环、智慧监管等模式;推动编制《化工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指南》,把“东营港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标准流程”,力争打造“全国化工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标杆”,为石化产业绿色转型贡献园区力量。(大众新闻记者 孙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