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全国的人口当成一张大地图摊开看,会发现这么多人口,而院士的占比却少的可怜。
据2024年相关数据表明,两院院士累计为2754位(不含外籍),也就是平均要差不多五十多万人里才出一个。
![]()
平常听到万里挑一就觉得很离谱了,结果院士筛选要五十万挑一!
那么为什么院士人数这么少?院士究竟又是怎么选出来的?至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
首先在讲这个事情之前,我们必须要理解两院院士是哪两院。
这就是所谓的先把名字说清楚,再谈门道。
![]()
这两院一个叫中国科学院,这个院主攻科学这条线,主要就是盯着原理、方法、发现。
那么另一个院就叫中国工程院,它则是主攻工程这条线,主要是盯着系统、装备、落地。
![]()
听了这个解释可不要以为两院是对立的。
两院如果要找什么东西形容他们的话,那硬币是最为合适的。
因为这两院就像是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负责把路探深,另一个则负责把路铺平。
1994年的时候工程院成立,其实能成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来自于中科院技术科学那批“工程味儿很重”的科学家。
当年就是因为他们把队伍拧在一起,才把工程院架了起来。
![]()
这也是为什么早期出现过极少数“双料院士”的原因。
等到两院各自独立运转的时候,双轨就更清楚了,所以这个同时在两边都有名字的情况也就因此停在了那一代人身上。
![]()
我们再把时间线往前推一点,在1949年的时候,中科院成立了。
紧接着1955年的时候,便开设了立学部,第一批“学部委员”人数为233位,这233位也是今天“院士”称号的前身。
到1993年的时候,“学部委员”才被改称为“院士”。
![]()
一年后,也就是1994年时候,工程院挂牌,两院开始并行。
等到节奏定下来以后,工程院选人也有了一个具体的标准,基本就是两年一选,而且常在奇数年同年进行。
当时的状况就是宁可慢一点,也不追求扩张。
![]()
那么最近一轮便是在2023年,那一年中科院增选59位,而工程院增选74位,总共133位。
其实要去真正理解2754这个盘子,就仿佛是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
最开始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团模糊的兴趣,后来大学阶段的时候变成方向,再紧接着读研的时候把方向收紧,读博的时候又把方向推到边界。
至于能不能再往前顶一点这个问题,就要靠十年甚至更久的耐心。
那么在博士毕业之后,多数人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从讲师做起,慢慢往上走到副教授,再冲击正教授。
![]()
正教授可不是好评的,这并非是表面上看的只要年限够就能评,而是现实里每一步都是要拿出来可核验的东西的。
就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能复现的论文、拿得住的专利、顶得住审稿的原创方法以及真正解决问题的工程方案,还要有被同行采用的证据。
![]()
这每一个都不是简单的。
所以很多圈内人都说,副教授到正教授这一关是最难的,看着仅仅一步之差,但很多老师都会在“副高”停留很长的时间。
![]()
课多、人手紧、科研被切得碎是这时候常见的状况。
正教授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其实身上项目更重、方向更硬、组织也更复杂。
结合这种状况,随意学术界也直接将其内部成果分成两条腿:纵向和横向。
![]()
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顾名思义,纵向就是向上走,围着国家重大科学问题挖深坑。
但是横向则是向外走,把能力接通行业,把方案装进车间、工地、机房和产线。
![]()
而且要知道基础科学这条线其实是最看重原创性的,如果别人做不到、想不到、证明不了的,你能够打穿。
而相比之下,工程技术那条线是最看系统性,首台套、首条线、第一批量,跑起来、跑得稳、跑得久。
![]()
这个时候众所周知的论文其实只能被称为中间态,至于能不能被重复,能不能被行业采纳,能不能改变标准,其实是一条硬杠杠。
这个过程也是在等,等一个人在本领域被真正“看见”,制度这边才开始转动。
![]()
其实程序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神秘,但不神秘归不神秘,细节还是很讲究的。
比如提名,其实多半来自资深院士联名、全国性学术团体或国家级科研机构,材料强调“少而精”的代表作。
![]()
紧接着是资格审查,这个时候可不是只看你“做了什么”,是到了,还要看“怎么做的”的时候。
这个过程只要有任何学术不端、伦理问题便会被一票否决。
![]()
如果前面的过程都审核通过的话,接下来将会进入学部或专业组的初评会,围绕原创点、关键突破、学科或产业影响一条条过。
接下来只会越来越难,因为紧接着这个的就是更高层级的投票,而且在通过后还要对社会公示。
![]()
可不要小看这个时候,有很多人都在这个时候吃了大亏。
因为一旦有人举报,那就是说前面的一切辛苦都白费,无论你成果多么显著,也会被排除在外。
只有等公示期稳稳当当地过完,才算当选。
![]()
关注这方面的人不难发现,其实在近几年有两个明显变化。
第一是鼓励“十年一题”的完整链条,不再靠堆数量;
二是把“唯论文、唯帽子、唯项目、唯奖项”的冲动压住,回到“代表作+独到贡献+实际影响”的组合证据。
因为你会看到,基础学科的材料越来越像一部长期连载的研究计划。
![]()
而工程学科的材料则是越来越像一张系统解决方案的账单。
谈起人数问题,其实名额也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其实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名额其实一直都在被严格控制。
![]()
就以中科院为例,几乎是常以“60名左右”为基数的,而且还会视具体情况微调,不止如此,其实工程院也有明确上限。
企业和工程一线在工程院里的占比不小,这点是容易被忽视的。
![]()
因为有人咬住材料、器件、工艺,把关键节点啃下来了;而有的人则把复杂工业软件和系统架构跑得稳、跑得久。
那么对于这类的候选人来说的话,最重要的反而不是论文的篇数了,而是“能跑起来”的工程证据,以及跨单位、跨行业组织复杂系统的能力。
![]()
如果你去看他们的履历,你会发现在他们的履历里同时能够看到“技术标准制定者”和“总师”的头衔。
可不要以为这是他们在装点门面,这是他们每天真正做的事。
刚才又说道2754名院士中是不含外籍院士的。
那是因为外籍院士是另一条线。
其实两院都设有外籍院士,但是这个称号不但不改国籍,而且也不占国内名额。
![]()
这类院士存在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把对我国学科或产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合作的国际同行纳入同一套认可。
这个时候不免有人会发问,为什么有些国际上的企业家也能成为工程院外籍院士?
![]()
其实这答案就藏在“工程贡献”四个字里。
可不要以为这四个字指的是商业上成功,并不是。
这类人主要被重视的是原创的工程方法、系统设计、以及产业组织真正做到了可复制、可扩展。
![]()
而且关于院士还有另外两个词需要注意,那就是“在册”和“累计”。
那么这两个的区别在哪里?
这个就需要分开说了。累计到2024年是2754位,这张长表一届届往上加;在册则是某个时点的存量,会受自然减员等因素影响。
![]()
也就是说在我们讨论数字时是不分口径的,因为容易发生误会。所以说能够把这个分清楚,很多争论就都消停了。
这时候我们再回头看看那条“从人到制度”的长链,其实真正难的并不是过某一关,而是把每一关都按照同一个标准走过。
![]()
一旦方向选定了,那么代表作就要能复现,也要带来一定的影响。
不止如此,紧接着的就是团队要能接力,而且伦理要能经得起放大镜的细看。
有一个比喻非常贴切,就是说14亿人口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
![]()
漏斗的顶部是几千万在校生;而往下呢则是几百万科研与工程从业者;再往下是几十万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跟着这个漏斗再往下便是能“扣到关键螺丝”的学科带头人与工程总师。
进入提名池的是几百人,而每一届留下来的,就是那么几十位。
![]()
可不要以为漏斗口这么窄,是为了制造什么神秘,可并不是。
而是因为真正可验证的东西,本来就不会很多。
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国家在这个方面宁肯慢,也不错;宁肯少,也不虚。
而且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词,这个词叫做公信力。
![]()
在这个过程中程序要透明,回避更是要到位,证据要能晒出来的。
如果一旦出了问题是要敢动真格的,任何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的时间一旦发生或者碰到红线那立马就会被叫停。
![]()
这个道理其实很通俗易懂,名声是靠积累的,信任更是一点点攒起来的。
只有能把这些“繁琐”做好,这个头衔才可能有重量,同行才服气,社会才认账。
![]()
那么普通人究竟距离“院士”有多远?
对此想说的是,注意把眼前的题做好,把手上的活做细,把一个方向咬住不放,能被同行用起来,也能被行业用起来,路也就自然往前延了。
地图上不需要每个点都发光,但那些发光的点,一定都沿着同一条逻辑走过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