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对旅行「祛魅」的时刻吗?
说走就走的兴奋渐渐被疲倦取代,雷同的景区开发唤不起新鲜感。这不禁让人发问:文旅的持续吸引力,到底来自哪里?
答案,或许要到人间烟火的「土壤」中去寻找。
对旅行者来说,那些脱胎于真实社区的文化和生活,有着本源的吸引力。
![]()
乡村振兴中,社区和村民能否从背景走向前台?
毕竟,再多的钱也无法建造一座古村。而从在地的视角看,若缺少村民的积极参与,乡村叙事注定会有缺憾。
云南红河州的阿者科提供了一种路径。
![]()
2018年,受县政府邀请,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到阿者科进行调研。村里的「蘑菇房」很快进入了团队的视线。
这是哈尼族的传统民居,村民便是以这一资源入股,占比70%,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中山大学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由公司组织村民整治村庄,经营旅游业务,并将收入所得按照「4321」的比例(民居分红40%、梯田分红30%、居住分红20%、户籍分红10%)分红。
在不进行招商引资和破坏性开发的情况下,阿者科实现了脱贫。截至2025年,户均累计分红达3万多元。
![]()
虽然阿者科的资源有其特殊性,但高校帮扶+社区主导的模式仍有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推动「旅游吸引物权」的立法。
保继刚教授在分享会上,讲过一个真实故事:以前,村里有小女孩一大早拎着篮子去观景平台兜售鸡蛋,而梯田景观恰是的小女孩的先辈们耕种出来的。
在新模式下,阿者科也迎来了回村就业的大学生,并开始在体验经济上做文章。将来,或许能向有着几十年社区自治经验的白川乡看齐。
![]()
白川乡,位于本岛中部,是日本最大的合掌造村庄。
「合掌造」这个名称,源于屋顶造型恰似合掌祈祷的双手。房屋由全木打造,完全无钉。在空中俯瞰,茅草覆盖的屋舍与阿者科颇有几分相似。
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到村民之间的互助精神。凡是一家房屋需要更换新茅草屋顶,家家户户都会携带自家囤积的茅草来相助,并参与更换屋顶的工事。
![]()
村民自发成立了「白川乡合掌村集落自然保护协会」,确立起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协会的策划下,对空屋进行了「合掌民家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民俗博物馆、体验工坊、民宿、自然教育区相继设立,并开发了浊酒节、田植祭等传统节庆 IP。
本地的农业和轻工业不仅得到了保留,还实现了升级:有机农产品直供东京高端市场;通过 FSC认证的木材,附加值提升了40%,远销欧洲。2015年启动的四季产品系列,更是把周边温泉旅馆入住率提升至82%。
![]()
![]()
偶来小路的诞生,本身就很有故事。它的起源不是宏大的规划,而是一位叫徐明淑的前媒体人,在走过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后的闪念:为什么家乡济州岛不能有一条这样的路?
从2007年第一条路线开通至今,偶来小路已经成长为总长度达425千米,涵盖20多条路线的环岛路线。即使每天走一条,全程也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
真正让它存续下来的,是一套精巧的「社区养成系统」。
![]()
这套系统鼓励居民用少量保证金认领一段步道,成为它的守护者:用步道基金会提供的工具修剪植被、记录沿途生态,巡检沿途设施等。
在济州方言中,Olle指的正是家门口通向大陆的那段小径。原来「各扫门前雪」也能实现双赢。
协会将游客购买「徒步护照」的收入分给认养居民。步道也催生了社区小店。渔民合作社开设的「海女食堂」和农民改造的「偶来驿站」,是偶来步道社区共享经济的核心载体。
![]()
海女食堂,均由本地海女合作社直接运营,食材来自当日近海捕捞。闲置谷仓改造的偶来驿站则纳入基金会的「乡村活化计划」,截至 2025 年已有 46 处完成改造,提供传统米酒酿造体验、草药茶制作等在地服务,运营收益的 20% 将用于村落石墙修复等公共项目。
根据济州大学2024年的《偶来步道社会影响评估》,参与步道维护的居民中,91% 表示「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青年返乡率从 2010 年的 12% 升至 2025 年的 52%;社区活动参与度(如季度修复大会、海女文化节)较 2010 年提升 40%。
![]()
偶来模式也开启了出口之路。它不仅与其它地区的徒步线路合作,推出「友谊步道」(中国台湾的「樟之细路」就是其一),也直接以「偶来」的标志开发运营路线。
![]()
如果没有原生的社区,又该怎么办?阿那亚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很难想象,如今被称为「中产乌托邦」的阿那亚,前身竟是个滞销的房产项目。当初,开发商打出「一站式度假、养老、旅游,低价购买海景房」的实惠牌,然而收效甚微。
转机出现在2013年。马寅和合伙人接手后,开启了一场鲜活的商业教学。「人生可以更美」成为新的口号。
![]()
通过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等一批充满设计感的建筑,阿那亚迅速在网上走红,成功确立起「品质生活」的形象。但真正让它持续生长的,是精心培育的「社区生态」。
在一次采访中,马寅表示「所有生活方式品牌未来都会指向艺术,因为未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会走向审美的、艺术的,这是一个大趋势」。因而,阿那亚的内容一直围绕艺术展开。戏剧节、音乐节、艺术展……不断丰富的活动IP,不仅吸引人群,更凝聚共识。
![]()
早期,阿那亚运营团队承担了很多连接者和组织者的工作,鼓励平等、开放的讨论,逐步在业主间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基础。《业主公约》《访客公约》等规则皆由业主自发讨论形成。
渐渐地,社群走向「失控」,成为邻里互相结识,发展兴趣的「自组织」。每年举行的众多社群活动中,大约一半是由业主自发组织的。
![]()
强大的社区认同,也显著反哺了商业表现。因为文旅地产的基因,很多业主会把自己的房子拿来做民宿。在阿那亚,比高入住率更惊人的是同样高企的复购率——不是复购房间,而是复购房子。这充分显示出老业主对品牌和未来收益的信心。
相比重资产的房产开发商,阿那亚采取轻资产的运营方式,输出「生活方式」,目前已在海外开展置业项目。
当然,世上没有乌托邦。挂上阿那亚的牌子,销量的确有了保障,但社区打造是一项长期主义实践。阿那亚的三亚项目,就难免「冬季快闪」的诟病;崇礼项目,也面临着整体经营权和传统开放商分割销售之间的矛盾。
![]()
文旅的长期主义到底是什么?
生活站在远处招手,背后是社区的支撑。
![]()
不是快速复制场景,是耐心培育土壤;
不是把村民当背景,是让他们成为主角;
不是追求短期爆红,是搭建「保护-体验-收益」的闭环。
让社区和内容生态成为核心,会生长出持续的活力。
9月27日,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现场,「2025张家界亚洲民宿创新对谈」 即将启幕。
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旅宿品牌掌舵人,以及国内深耕多年的创始人和投资人,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2025年的周期沉浮中,如何凭借「长期主义」走得更稳、更远。
在此期间,宿集营造社也将推出特别分论坛,延续去年的先锋实验氛围,聚焦实战经验与运营案例,分享行业深度洞察。
关注并星标「宿集营造社」公众号,第一时间直击现场,共同见证行业新思路的诞生。
![]()
![]()
![]()
![]()
![]()
![]()
![]()
![]()
文中图片来源:摄图网、http://zdyla.com、张二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