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6日,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走上联合国讲台时,他大概没料到,一场全球外交的“冷暴力”正在等着他。
台下座位空荡荡,许多国家代表要么提前退场,要么干脆没现身。就连一些原本和以色列关系不错的国家,也选择用“沉默”表达态度。
而这一切,还只是前奏。一个由34个国家组成的“海牙集团”,直接对以色列亮出了真刀真枪的联合制裁计划。相比于过去的口头谴责,这一次,动真格的了。
![]()
联大讲台的冷场,不只是“没面子”
这场外交“社死现场”,不仅让内塔尼亚胡颇为尴尬,更折射出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孤立的处境。
内塔尼亚胡演讲时,欧洲、阿拉伯、非洲等多个国家的代表集体退场,现场一度冷清得让人以为是安排彩排。
更雪上加霜的是,旁听席上传来以色列人质家属的抗议声,被保安带走的那一幕,彻底打破场内的“官方肃静”。
![]()
其实,台下的冷漠和抗议,都是对台上言论的直接回应。内塔尼亚胡在演讲中,明确表示“以色列政府将永远反对巴勒斯坦建国”,并称这已经成为“国家政策”。
这番话立刻踩到了国际社会的红线,毕竟,联合国几十年来一直推动“两国方案”,希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边界、安全、难民等问题上实现政治解决。
现在内塔尼亚胡公然否定这个共识,等于在联合国的地盘上“顶风作案”。
更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他还在演讲中展示了一个二维码,号称可以链接到关于哈马斯暴行的资料网站,试图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辩护。
![]()
但此举并没有赢得掌声,反而被以色列反对党领袖拉皮德批评为“花架子,没有实质内容”。显然,连自家人都不太买账。
而在他演讲的同时,西班牙、爱尔兰、挪威等国已经陆续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57个国家支持“两国解决”。
在这样的国际氛围中,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表态无疑是在逆流而上。加之持续数月的加沙冲突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国际舆论早已失去了耐心。以往以色列还能靠“反恐”叙事争取同情,现在,这张牌似乎也打不动了。
![]()
34国联手出击,这套制裁组合拳打在了哪?
就在内塔尼亚胡还在为自己演讲“冷场”摸不着头脑时,一个更大的外交风暴正在酝酿。由哥伦比亚和南非牵头,34个国家在纽约联大发布了针对以色列的联合制裁计划。
这个被媒体称为“海牙集团”的联盟,囊括了土耳其、西班牙、沙特、巴西等在各自区域具有分量的国家,阵容之广,几乎画出了一个“新全球共识”的草图。
这份制裁计划,不再停留在“谴责”层面,而是具体到军事、经济、法律多个维度。
![]()
这些国家将禁止对以色列出口或进口任何军用物资,同时不允许载有相关物资的船只停靠本国港口。对于依赖外部军事技术和补给的以色列军工体系来说,这是一次实打实的敲打。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层面,不仅要审查与以色列的公共合同,还要切断任何间接支持定居点扩张的资金链。这意味着,在约旦河西岸活动的以色列机构可能面临资金来源枯竭的困境。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联盟还要求国际法院对以色列的“持续罪行”启动问责机制。这一步,直接把以色列推向了国际司法审判的边缘,哪怕短期内难以完全落地,但在外交博弈上,它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
最后,还有一极具策略性的措施:能源限制。通过限制对以色列的能源供应,推动其国内生活成本上升,从而在内部制造政策压力。
从整体来看,这套制裁组合拳的背后逻辑非常清晰:不再跟你讲道理,改用实实在在的手段来“逼你让步”。
巴以问题在联合国开了无数次会、通过了无数份议案,却依然原地踏步。如今,这34国决定换一种打法。
![]()
误判风向的代价,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算盘”失灵了
其实,内塔尼亚胡并非完全没有警觉。他在飞赴纽约参加联大前,特地让专机绕道飞行,以避开可能遭遇的国际逮捕令风险。
这说明,他对国际司法的风向并非毫无感知。但问题在于,他低估了这股风的速度和力量。
他在演讲中试图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包装为“替西方国家打击哈马斯”,意图绑定传统盟友。
![]()
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欧洲多国对其表态不予支持,原本的“铁杆朋友圈”,如今也开始出现裂缝。
而34国制裁联盟的出现,更像是一记警钟。它不仅对以色列构成了实际压力,还释放出一种信号:如果你继续无视国际共识,那么我们就不再只动嘴,而是动手。
这种态度的转变,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巴以冲突处理方式的一种“集体疲劳”。过去的“外交辞令、人道援助”模式已经难以解决现实问题,更别提让以色列改变行为。
![]()
而今,“海牙集团”的做法,可能会成为一个新模板。
从外交角度看,这场风暴也暴露出以色列在国际合法性上的越来越尴尬。“两国方案”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立场,无论是联合国还是大多数国家都坚持这一框架。
而内塔尼亚胡政府却选择用“安全”作为挡箭牌,不断扩大军事行动范围,结果就是:既失了国际道义,又陷入国内政治泥潭。
![]()
他面临的困局不只是外部压力。以色列国内同样风声鹤唳:反对党步步紧逼,人质家属连续抗议,极右翼盟友不断施压,执政联盟看似稳固,实则分裂严重。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格局下,内塔尼亚胡是否还能继续强硬到底,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外交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生存问题。
制裁之旗已立,巴以棋局能否改写?
从冷场的讲台到重拳出击的制裁联盟,这场外交风波让世界再次聚焦巴以局势,但视角已不再局限于“和平呼吁”,而是开始讨论“实际问责”。
![]()
对于以色列来说,34国的行动既是现实压力,也是方向指引。继续“硬扛”,可能换来更深层次的孤立和经济安全风险。选择调整政策,或许还能为自己争取一个“下台阶”的机会。
对国际社会而言,这次的“海牙集团”是否真的能推动巴以问题回归“两国方案”的轨道,还要看后续执行力度。
但至少,它已经打破了过去那种“说归说,做归做”的外交惯性。
而对巴勒斯坦来说,这场行动虽然不能立刻改变现实,却在国际舆论场上赢得了一次重要的“话语战”胜利。
![]()
人们开始认真讨论:是不是该为巴勒斯坦的国家权利设一个具体时间表了?这34国不是第一次表达立场,但却是第一次以如此系统、具体、联合的方式对以色列发起正面施压。
这面“制裁之旗”的升起,可能不会立刻结束冲突,但它已经让这场持续的博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接下来的每一步,既是政治选择,也是历史答卷。
参考信息:
34国共同提案,要求“问责”以色列——上观新闻2025-09-28 06:13
内塔尼亚胡遭遇“全球孤立”,联大发言多国代表离席,美国总统罕见公开施压——环球网2025-09-28 06:3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