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意大利军舰突破平静的地中海海域,直奔加沙海岸线,这艘名为“全球坚韧团队”号的军舰,正在执行一项特殊的护航任务:保护装载药品、食品的50艘国际救援船队,打破以色列对加沙的海上封锁。
在法国各地的市政厅前,巴勒斯坦国旗在86个市政厅前都被悬挂,尽管法国内政部以“中立原则”要求撤旗,但市长们坚决反对这种“双重标准”。
![]()
就在地中海波涛汹涌之际,外交舞台上的较量也进入了白热化,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发言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离席风暴”。
![]()
上百名来自阿拉伯、非洲甚至部分欧洲国家的代表,用空荡荡的座位表达了最无声也最强烈的抗议。伊朗代表更是在离席前,将一张遇害伊朗儿童的照片留在了座位上,场面极具冲击力。
这股声援巴勒斯坦的浪潮,在欧洲大陆表现得尤为猛烈。法国,这个欧洲的核心国家,境内竟有多达86个市政厅,公然升起了巴勒斯坦国旗。
![]()
尽管法国中央政府依据“政治中立”原则,内政部甚至发函明令禁止,但地方官员们却想出了“致敬一天”的变通方式,巧妙地规避了禁令。这背后,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早已释放的信号,他曾计划在9月联大期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法国并非孤军奋战。在联合国,它与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共同发声,推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进程。一时间,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等美国传统意义上的铁杆盟友,自9月21日以来也纷纷倒戈,加入了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行列。
![]()
这使得全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数量,有说法称已增至157个,也有说法是超过140个。在安理会五常中,只剩下美国还在孤零零地坚持着。
这股看似势不可挡的“承认政治”浪潮,细究之下却暗藏玄机。许多欧洲国家在承认声明中都附加了前提条件:支持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并要求建立一个“非哈马斯治理”的统一政权。
![]()
这番话,实际上是将哈马斯直接排除在未来的政治蓝图之外,形成了一种对巴勒斯坦内部的“政治切割”。这种有条件的承认,对内塔尼亚胡来说,依然是不可接受的挑衅,他怒斥这些国家的行为无异于“给恐怖主义颁奖”。
当联合国总部的聚光灯熄灭,当那些飘扬的旗帜被收起,加沙的现实却容不得半点粉饰。无论外交辞令多么华丽,废墟里的逻辑,依旧由冰冷的钢铁和炮火主宰。以色列的军事优势,是任何外交抗议都无法穿透的铁壁。
![]()
9月15日,以色列军队宣布已进入加沙城区,开始了所谓的“新阶段”清剿。巷战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但战局的天平却从未真正动摇。以色列军方公开的阵亡人数极少,这背后是其在火力与情报上的压倒性优势。
相比之下,哈马斯虽然偶尔能发布击毁以色列装甲车的视频,甚至在9月23日左右,用RPG击中一辆坦克,导致一名以军装甲连的少校军官阵亡——这也是以军深入加沙城以来首个公开确认的阵亡军官——但这终究只是零星的战术胜利,无法改变整个战役的颓势。
![]()
哈马斯正面临着一场三重铁幕下的战略崩溃。首先是军事与后勤的瓦解,弹药、药品和能源正在耗尽。饥荒问题在北加沙尤为严重,守军连“吃饱肚子打仗”都成了奢望。
自2023年10月以来,冲突已导致超过6万人丧生,因营养不良死亡的人数达到147人,其中竟有88名是儿童。其次是指挥系统的瘫痪,以色列在战前和战中持续的“点名打击”,早已将哈马斯武装力量切割成零散的小块,据以方估计,被分割包围在加沙城内的武装人员仅剩数千。
![]()
最后是人道真空地带的形成。加沙的供水、供电和医疗系统近乎瘫痪,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报道称,医疗系统已经“撤离并分散”。随着战事推进,加沙城中心区域沦为“真空地带”,国际救援力量被迫南迁,哈马斯控制区成了无后方支援的“孤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早在7月21日就警告,加沙人道状况正在“急剧崩溃”。卫星图像捕捉到的画面令人心碎:在加沙南部的“莫拉格走廊”,上万民众不顾一切地奔向救援卡车,只为领取一点食物。就在8月3日,一个援助物资分发点甚至遭到以军开火,至少22名平民倒在血泊中。
![]()
这场惨烈的冲突,也正悄然改变着中东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版图。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区域内的传统力量,无论是中东国家还是欧洲“老玩家”,都开始试图摆脱对美国路径的依赖,进行自主的战略布局。
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是,包括沙特和土耳其在内的八个中东国家,联合向以色列发出了措辞强硬的通牒。通牒内容直截了当:立即停火、停止驱逐巴勒斯坦人、开放人道通道、启动战后重建。
![]()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次行动完全没有与美国进行协调。这清晰地表明,中东大国们正在寻求夺回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和议程设置权,不再甘当华盛顿的“传声筒”。
而在欧洲,西班牙的角色尤为引人注目。这个国家对巴勒斯坦的同情立场,几乎达到了欧洲的顶峰。
![]()
现任的左翼联合政府不仅在今年5月就正式承认了巴勒斯坦国,导致以色列愤而召回大使,其首相桑切斯更是直接使用了“种族灭绝”一词来形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西班牙还计划在今年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准备取消一笔价值近10亿欧元的军火合同。
分析西班牙如此激进的立场,不能不回溯其复杂的历史。在遥远的1492年,正是西班牙颁布法令,驱逐了境内所有的犹太人。如今,这个国家却站在了支持巴勒斯坦的最前线,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反讽,背后是难以言说的民族心理和历史包袱。
这种区域力量的自主行动,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特朗普在联合国发言时,曾公开否定巴勒斯坦的建国资格,其言论虽然受到以色列强硬派的欢迎,却也彻底激怒了阿拉伯世界。
尽管他在9月25日又改口,称不允许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并声称与各方交谈后接近达成协议,但这种反复无常,更让各方觉得难以信赖。
回看这一切,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残酷而分裂的现实:在政治和象征层面,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国际合法性。但在物理世界,加沙人民的生存空间和生命安全却在以惊人的速度萎缩。
意大利的军舰能护送一段航程,法国的市政厅能挂起一面旗帜,八个中东国家能发出一份通牒,但这些远水,都解不了加沙的近渴。升起的旗帜再多,也挡不住落下的炮弹。承认的国家再多,战壕里的现实反而可能愈发冰冷。
![]()
因为这种高调的声援,一方面加剧了以色列被全球孤立的危机感,可能促使其采取更极端的手段。另一方面,也用一种看似胜利的姿态,掩盖了解决冲突所必需的、那些更艰难、更痛苦的政治妥协。如果没有一个能被各方接受、并拥有强制力监督的停火、治理与重建方案,那么今天所有的外交承认,明天都可能沦为空洞的政治表演,而代价,将由废墟下的无数生命来承担。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