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让千年文脉如汨汨活水
流淌于现代都市,
让文化馨香浸润百姓生活——
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深远布局。
![]()
▲豫章堂
![]()
▲“章水文渊”石刻
![]()
▲优美的阅读环境
今天,
历经精心修缮与功能提升的豫章书院,
在象湖之心焕新归来,
正式向公众开放。
这座古老书院的恢复,
既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
更是南昌又一张融汇古今的闪亮名片。
它见证着一座城市
如何将历史融入现代肌理,
在“古为今用”的时代课题中,
写下一份厚重而充满活力的答卷。
![]()
![]()
书院开放
立的是精神坐标
豫章书院作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南宋,历经兴废,见证了江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曾是南昌文化教育的重要象征。豫章书院的恢复,不是简单的功能再造,而是一次文化基因的当代重构与价值重塑。
![]()
这里有自然人文的诗意栖居——绿意葱茏的隆兴岛居于象湖之心,如翠玉浮波。青砖绿瓦的豫章书院静立其间,飞檐翘角下,传递古今交融的审美体验。一座由39艘钢浮船稳稳托起的浮桥,全长202.8米,如古韵飘带连接西岸与湖心岛,形成“院在景中,景落岛内,岛于湖心”的诗意格局。这里既是市民休闲的“城市绿肺”,更是涵养心灵的“文化客厅”。市民游客可以在游赏中感知文化,在品读中浸润心灵,于一方天地间尽享 “可游可学可沉浸”的多元文化之旅。
这里有传统文化的新生密码——豫章书院规划之初,市民需求就被置于核心位置:书院不仅延续讲学、研究和阅读传统,更拓展了文明实践、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服务全年龄段的现代公共服务功能。主体建筑豫章堂为深度阅读空间,纸墨清香静待知音;洪都厅、隆兴斋匠心独运,用于开展专家讲学与学术交流;钟陵轩视野开阔、雅望亭临湖而建,可供文创雅集、休憩品读。在这里,传统书院的空间美学与现代都市的创新活力交织共鸣,成为一座立体的、活态的城市文化磁场。
![]()
这里有千年故郡的当代回响——兴学崇文,一直是南昌的文化传统。豫章书院纳入全市公共阅读生态系统,与112家孺子书房、9个县区公共图书馆、117个乡镇街道图书室、1993个村(社区)阅览室、1136个农家书屋一起,形成“书香洪城”服务体系。南昌将最好的文化资源公平普惠地润泽每一位市民,将“以文塑城”理念落于实处,让整座城市成为可触可感的“诗与远方”——无须远行,便可抵达。
城市更新
新的是发展理念
![]()
历史深处的豫章书院旧筑早已湮没,隆兴岛上的仿古建筑也曾长期闲置。南昌以创新思维让历史基因与存量空间相融,既唤醒书院,更实践了一种可持续、内涵式、高融合的城市更新范式。
当前,城市发展正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南昌选择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城市有机更新的前提,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将目光聚焦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让文脉不仅存于历史,更“活”在当下、用在当下。
走进豫章书院,步步是巧思,处处有文心。豫章书院项目借助湖心岛仿古建筑本体,重新设计空间布局,完善内部功能。配套新建设以“文化生态桥”为定位的水上浮桥(书院桥),不仅避免了对湖底生态的破坏,更形成“牌坊—浮桥—书院”的完整文化轴线,自开放以来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豫章书院项目还与周边玛雅公园、象湖风景区等连片整体规划。以豫章书院为中心,北面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豫章台为市民提供“主题阅读+学术研究+城市客厅”的立体化体验;豫章书院南院则以生态休闲风格吸引年轻读者。“三院一桥”与象湖生态公园互联互动,共同构建“一湖书香”的生态阅读服务体系,肩负起书院文化活化与城市功能提升的双重使命。
遗址不存,但风骨犹在;原貌难复,但功能可续。豫章书院借助闲置资源恢复开放的优势显而易见:不仅避免重复建设,缩短了建设周期,还保持了地域文脉的完整性,展现了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城市更新理念。它告诉我们:历史文脉的传承不在于固守原状,而在于赋予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文脉赓续
续的是文化自信
一座现代化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楼广厦、通衢大道,更应有浸润人心的文化温度、贯通古今的文脉气韵。
赓续文脉,其核心是传承由人民创造、属于人民的情感、智慧与集体记忆,并使之成为现代人可亲可近的精神滋养。豫章书院并非孤立的文化场景,而是南昌整体更新战略的关键一子。
2021年南昌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2024年5月又成功纳入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支持城市。一系列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文化实践蓬勃展开:
112家孺子书房如星辰般在全市铺展,构建“十五分钟阅读圈”;
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推动景区从封闭式景点变身开放式文化空间,把最美的风景留给人民;
“烟火大士院”改造提升成为享誉全国的“网红打卡地”,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
赣江“两滩七湾”天然泳场不仅打造了“来南昌看海”新型文旅品牌,更重塑了内陆城市亲水文化生活方式;
八一广场中央圆心处确定为城市原点,成为市民追溯城市历史、凝聚集体记忆的精神地标······
一处处的城市更新,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相互呼应,强化了市民的空间认同感,共同构筑起南昌的文化坐标体系。

文脉赓续,更传递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与市民的身份认同。南昌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常态举办“爱我英雄城”系列城市IP品牌活动,系统性地重建市民与这座城市的内核连接,让“自信、发奋、齐心”成为南昌人的主流精神状态。
如今,每月常态化的“弘扬爱国志 奋进新征程”八一广场升旗仪式已成为南昌标志性重要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市民日常;南昌马拉松让海内外的跑友“跑一次英雄马,爱上一座英雄城”;南昌国际龙舟赛成为南昌向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每逢国庆、春节举办的烟花晚会则采用“船上+楼上”燃放、“水上+楼顶”辉映的模式,绘出英雄城的浪漫与风采。
当人们在豫章书院静心阅读、在八一广场追溯历史,或在滕王阁眺望江流、在赣江之畔自信奔跑,那便是城市文化心跳最动人的节奏。他们不仅在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更是在强化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文化认同,最终将转化为建设城市、赓续文脉的内生动力,成为一座“外地人喜欢、本地人自豪、年轻人向往”的富有活力的英雄城市迈向未来的最深厚底蕴。
![]()
豫章书院和游览步道工程建设项目
![]()
项目主要包含连通象湖西岸和湖心岛的水上检修栈道、桥头两岸的广场(含牌楼等广场设施)、景观照明及监控等内容。新建水上检修栈道全长202.8米,桥宽约4米,采用钢船承载。2025年4月20日开工建设,6月30日基本完工,9月1日正式对市民游客开放,并命名为“书院桥”。
依托象湖湖心岛仿古建筑恢复豫章书院,成为集读书、研学、交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浓厚城市书香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豫章书院项目主要对岛上区域的建筑、室内装饰、环境、室外管线进行提升改造。改造部分包括:豫章堂、洪都厅、钟陵轩、隆兴斋、雅望亭、休息区和现状连廊建筑,总面积约4136.53平方米。6月18日进场开工,9月15日基本完工,9月28日正式对市民游客开放。
![]()
来源:洪观新闻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宋柄燃
![]()
![]()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