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来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来又改为豫才。
![]()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绍兴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少年的家道中落让他尝尽世态炎凉。
他先后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后官费赴日本留学。
在日期间,他深感国人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立志以笔唤醒国民灵魂。
辛亥革命后,他一度陷入沉寂,直至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振聋发聩的“呐喊”震撼文坛。
此后,他创作了《阿Q正传》、《祝福》等不朽的作品,深刻剖析了“病态社会”下的人性。
中年以后,他将更多精力投入于针砭时弊的杂文创作,以笔为矛,永不妥协地与社会黑暗面斗争。
1936年10月19日,这位被誉为“民族魂”的文学巨匠与思想斗士,因病于上海逝世。
但他批判、自省与抗争的精神火种,至今仍在传承。
![]()
年轻时读书,我不喜欢鲁迅。
因为他讲的故事很枯燥,他说的话我听不懂,考试还经常遇到他。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曾觉得鲁迅遥远而难以接近。
教科书里那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形象,在我们看来遥不可及。
多年以后,历经生活百态,再读鲁迅,发现他讲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性!
今天,让我们暂且放下那些标签,走进一个有温度、有矛盾、有血有肉的鲁迅。
1
他的作品:
不只是投枪匕首,更是灵魂的镜子
读《狂人日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礼教吃人的控诉,更是一个清醒者的孤独。
“我也曾吃过人的肉”,这样的自我解剖,需要多大的勇气?
鲁迅的伟大,不在于他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别人,而在于他连自己也不放过。
![]()
《阿Q正传》之所以经典,正是因为它照见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阿Q:
当面对无法克服的挫折、屈辱或自身的无能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启动一种自我辩护、自我安慰的机制。
通过扭曲事实、贬低对方或寻求虚幻的优越感,来保护自尊,逃避真实的痛苦和必要的改变。
鲁迅笔下的人物,从闰土到祥林嫂,从孔乙己到子君,都不是简单的讽刺对象,而是承载着他对人性深刻理解与悲悯的载体。
2
他的矛盾:
在希望与绝望之间摇摆的真实人性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话道出了鲁迅内心的挣扎。
他一生都在希望与绝望的拉锯中前行。
1925年,他在《希望》中写道:“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这是何等的孤独与坚韧!
他并非天生的战士,而是在看清了世界的黑暗后,依然选择战斗的普通人。
![]()
「图片源于网络」
1920年代,鲁迅目睹了许多他曾经帮助、支持的青年,后来或投靠反动势力,或变得颓废虚无,甚至反过来攻击、陷害他。
他最沉痛的话是:
“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
他对青年寄予厚望,却又看透了青年也可能变坏。
他倡导新文化,却对“新”保持警惕。
鲁迅曾提到,仅仅年龄上的“新”并不能保证思想的进步。
很多青年只是披着“新文化”的外衣,骨子里却可能充满了旧式的投机、专横和虚伪。
他们可能用新的名词来争权夺利,行压迫之实,成为“新式奴才”或“洋装复古派”。
他警惕的是 “皮毛改新,心思仍旧”。
这种复杂性,正是他思想深刻的地方。
3
他的温情:
冷峻外表下的柔软内心
我们往往只看到鲁迅“横眉冷对”的一面,却忽略了他细腻的情感世界。
他对儿子海婴的疼爱,从“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中可见一斑。
![]()
当时,有一种进口的西饼(小蛋糕),价格不菲。
海婴很喜欢吃,但保姆或许广平会觉得孩子不能太惯着,有时会限制。
然而,鲁迅先生却不这么认为。每当海婴因为想吃西饼而撒娇时,鲁迅总会慷慨地满足他。
他尊重一个小孩子单纯的、合理的欲望,认为这种童年的满足感是孩子应有的权利,不应以成人的权威去强行压制。
这份通过“点心”流露的疼爱,是细腻且充满尊重的。
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在《两地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对母亲包办婚姻带来的朱安,他也尽己所能地担负责任。
![]()
鲁迅身体不好,常有肺病,需要服用一种叫“枇杷膏”的药来润肺止咳。
这件熬药的事情,通常是许广平亲力亲为。
有一次,鲁迅在写给母亲的信中特意提到:“广平熬枇杷膏,手段远胜于上海的名医。”
这句看似平淡的家常话,蕴含了极深的感情。
这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更是对许广平辛勤付出的看见、感激和高度赞扬。
他将妻子的劳动价值,提升到了“远胜名医”的地位。
这种在细节中表达的认可与欣赏,远比直白的甜言蜜语更显得真挚和深厚,是历经生活磨砺后相濡以沫的深情。
这些情感纠葛中的鲁迅,不再是神坛上的偶像,而是一个在传统与现代间挣扎、在责任与爱情间徘徊的普通人。
4
他的自我怀疑:
不断叩问的清醒者
鲁迅的魅力,还在于他从不认为自己掌握绝对真理。
他坦言:“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极憎恶他,想除去他,而不能。”
这种自我怀疑的精神,在当今这个充满确定性的时代尤为珍贵。
他提醒我们:真正的坚强不是从不犹豫,而是在犹豫后依然前行。
也许有人会说,鲁迅批判的那个“吃人”的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他的文章是否已经过时?
并非如此!
一个伟大的作家之所以不朽,恰恰在于他穿透了具体时代的帷幕,直抵人性与文化的深层结构。
鲁迅之于今日中国,并非一面映照旧时疮疤的镜子,而是一柄永不生锈的手术刀,持续为我们进行着集体的“精神体检”。他所抨击的“阿Q精神”——
那种用虚幻的胜利掩盖实际失败的自欺欺人,在今天的网络骂战、职场焦虑和浮躁的社会心态中,难道没有新的变种吗?
他所刻画的“看客”心态——
对他人苦难的麻木、围观与消费,在一次次社会热点事件中,难道不曾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吗?
他所警惕的“合群的爱国自大”与“虚骄的气焰”,在激进的民族情绪里,难道不值得时时引以为戒吗?
鲁迅的深刻,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犀利的语言和视角,来精准地命名和剖析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参与其中的精神痼疾。
「鲁迅书籍全集推荐」
因此,阅读鲁迅,不是为了重温黑暗,而是为了获得一种清醒的力量。
他逼使我们告别精神的惰性,拒绝廉价的安慰,在任何时代都能保持独立思考的勇气和批判反省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鲁迅带给我们的不是简单的答案,而是思考的勇气。
他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内心的虚无,如何在看到黑暗后依然保持行动的力量,如何在批判世界的同时不忘记自我反思。
![]()
「图片源于网络」
读懂鲁迅,就是读懂我们自己内心的冲突与渴望。
他不是需要顶礼膜拜的偶像,而是一个可以对话的朋友、一个能够给我们力量的同行者。
下次当你翻开鲁迅的作品,不妨忘记那些崇高的头衔,只是去感受一个在深夜里独自思考、在矛盾中寻找出路的有血有肉的灵魂。
或许,这才是我们与鲁迅相遇的最好方式。
你好,陌生人
愿你生活有光,向阳生长
如果喜欢,敬请点个关注吧!
「精装版鲁迅全集推荐」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