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抬头,就和一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保护动物“海南长臂猿“”打了个照面。它引领着大家穿过阳光下的“溪流”,了解它、以及它生活的家园和家族朋友们。
蹲下身子,看一看雨林动物们特殊的生存技巧。
戴上耳机,听一听海南长臂猿早晨的歌声。
伸出小手,摸一摸雨林珍稀树种“坡垒”的果实。
一次热带雨林之旅,大大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时激发出他们更强的探索欲。
这便是当天正式启动的黄浦区一平米博物馆“雨林心跳”馆带来的奇妙体验。
小空间,大科普!科学教育普及化、趣味化、场景化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号召,深化馆校合作机制,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科委指导下,上海科技馆发起“一平米博物馆”项目,以“小空间、大科普”为核心理念,打造主题化、沉浸式的微型展览空间。
此次黄浦区 “一平米博物馆” 项目,以上师大卢实小作为首个落地校园,推出主题为“海南长臂猿的热带雨林之旅” 的特色展览,为整个项目拉开序幕。
据介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中国五个国家公园之一,而其中的“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特有的灵长类动物,在地球上只有41个家人,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
经过专业人士一番精心的布展,上师大卢实小的校园一角,巧妙地还原了海南热带雨林的局部生态场景。满目的葱绿中,“雨林心跳”几个大字撩拨着孩子们好奇的心弦。一只挂在树干上的“海南长臂猿”卡通形象,热情地发出“欢迎大家来看我”的邀请。它的旁边,是一只来自1898年的海南长臂猿标本。
进入这个小型博物馆区,孩子们可以通过互动性的知识展板,了解有关热带雨林、雨林中的动植物以及海南长臂猿的各种知识。展区里还放置了几个白色箱子,让孩子们伸手摸一摸,通过触觉来认识几种特别的植物。此外,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拿出了几件珍贵的标本,比如豹猫、白鹇、中华穿山甲等,让整个馆区更加生动鲜活。
上师大卢实小的火亦宸、李骁珩两位同学受聘为“小馆长”,黄梓桐等10位同学则被受聘为“小讲解员”,在现场承担起引导同学们探索自然奥秘的责任。“小馆长”李骁珩负责“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科学手段”的内容讲解,他说,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他的眼界,也更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好问题,共探索!一个平米也能承载无限可能
但“一平米博物馆”只能起到展示教育的功能吗?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上师大卢实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该校长期深耕科学教育,注重“科学教育+”融合课程和创新空间建设,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新潜能。于是,落地校园的“雨林心跳”一平米博物馆,也就成为学校展开科学教育的新场域。
新学期伊始,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拉开帷幕,围绕“一平米博物馆”项目,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发布“热带雨林”好问题卡,引导学生围绕博物馆一平米雨林场景,提出可探究、可验证的科学问题。
通过科学课上的前置课程学习、搜索资料、分组讨论,一至五年级的全体学生,累计提交了200余条“好问题”,涵盖物种共生、气候调节、生态环境治理等多重维度。
上师大卢实小课程师训部负责人陈嘉颖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带着问题来参观博物馆,收获更大。一部分问题得到了解答,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则成为接下来深度探究的课题。学校的校本课程和课后服务也将与“一平米博物馆”项目相关联,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点燃理性思维与探索精神。
在“雨林心跳”馆启动仪式上,同学们有机会和上海科技馆倪闽景馆长面对面,纷纷提出自己的“好问题”。
“如何分辨海南长臂猿的雌雄呢?”
“海南长臂猿为什么要唱歌,它们在唱什么呢?”
“如果我想去海南热点雨林看一看,要准备什么,注意什么呢?”
倪闽景馆长对此一一做了解答,并鼓励孩子们在学习、了解了热带雨林的知识后,走进雨林,爱上雨林,成为研究动物的专家,为保护动物做贡献。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表示,热带雨林的阳光照进了校园,把科学精神和生态理念带进了校园,一个平米也能承载无限可能。
据介绍,好看又好玩的“雨林心跳”一平米博物馆,后续将向黄浦区其他学校的师生开放,学生还有机会带着家长一起到学校观展,充分发挥展馆效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