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学起‘猪八戒’‘矮冬瓜’这类绰号,算欺负人吗?”近日,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干警田陌,以吉林市第十六中学新任法治副校长的身份,在该校报告厅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校园霸凌说‘不’”主题普法课,用“校园安全脱口秀”的形式,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学生易懂好用的“防坑指南”。
![]()
课堂上,田陌通过PPT中的四个“小图标”,清晰拆解校园霸凌的四种“隐藏形态”:“语言小恶魔”对应侮辱性绰号与脏话,“社交小刺猬”指向孤立排挤行为,“肢体小拳头”涵盖偷拿文具、扔书本等肢体侵害,“网络小幽灵”则聚焦朋友圈发丑照、小号私信辱骂等网络霸凌。为区分“玩笑”与“霸凌”,他还现场模拟场景,点明“重复性、权力不对等、蓄意性”三大核心特征,让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以前觉得‘好玩’的事,可能是在欺负人!”
谈及霸凌后果,田陌没有堆砌法条,而是拿出两份真实案例判决书,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剖析关键影响。他明确,无论是因肢体冲突导致他人受伤,还是通过网络传播隐私、辱骂他人,即便涉事学生未成年,若行为触犯法律,仍可能面临缓刑、管制等刑事处罚,不仅要承担医疗费、赔偿金等经济责任,留下的案底还会对未来升学、就业造成长期影响。通俗的解读让台下同学纷纷露出警醒的神情。
![]()
最让同学们兴奋的,是“应对霸凌实战攻略”环节。干警将方法编成“三字口诀”:“躲为先”,遇欺凌先跑到老师办公室或人多之处,牢记安全第一;“告得快”,当天向班主任、家长说明情况,及时求助减少伤害;“留证据”,截图聊天记录、拍摄受损物品、保存医院检查单,留存维权“武器”。同时,他还发起“小小守护者”倡议,呼吁旁观者不做“吃瓜群众”,若敢制止或及时告知老师,就是“小英雄”,现场不少同学举手响应。
下课铃响后,仍有学生围着田陌追问网络霸凌取证、应对威胁等问题,他均耐心解答。据悉,吉林市龙潭区人民法院将持续推出此类“定制化普法课”,联合学校、家长打造无霸凌的“成长安全区”,护航学生在阳光下安心学习、快乐成长。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美佳
图片来源 龙潭区人民法院
责编 张添奥
二审 丁美佳
终审 李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