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隆庆元年,戚继光离开了东南,来到了京师。干什么呢?这个时候,蒙古入侵又变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他又受命镇守长城沿线,这个时候,徐阶、张居正等这些阁臣都支持他,给他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根据前线的情况,以及根据长城沿线的地形,他制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叫做“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换句话说,动静结合,依托长城构建,兼顾防御工事,并且驻扎重兵在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做战术出击,这就是他动静结合的边防策略。经过他打造的边防防线,就是蓟镇边防防线,可以说前所未有的强固,不战而屈人之兵。自他来了以后,鞑靼铁骑不敢内犯,因此京城无虏犯之忧。
然而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紧跟着,戚继光就受到了牵连,被调往广东。他的晚年相当凄惨,他只好先在家里边把自己以往的战例和自己的一些文章集合在一起,写书,总结自己练兵的经验。但是由于政治上的打击和多年作战积攒的疾病,最后他在贫病交加当中与世长辞。临去世的时候,据说家里边给他看病,连药钱都成问题。所以说,晚景相当的凄凉。戚继光前半生的成功和他晚景的凄凉都跟一个人密切相关,就是张居正。当然了,戚继光也不是光得到了张居正的支持,你比如徐阶也帮助过戚继光,但是主要仍然是张居正在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居正在给蓟抚刘北川写的信当中就曾经告诉他,说戚继光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信里边他说,“戚帅才略,在今诸将中诚为希有,幸公以道眼观之”。
到了年底,戚继光上书要求建立空心敌台。原先长城上每隔几百米有一个敌台,但是这些敌台原本是墩台,上面也没有什么建筑,而士兵要长久地巡防。所以戚继光就觉得,老是这样巡防,一是能不能看得住,二是士兵风吹日晒雨淋,武器装备和粮食也没有个囤积的地方,不合适。因此,他提出要在长城上大量建造空心敌台,这些敌台既可以起到坚固的碉堡的作用,同时士兵还能在里边生活,这样子有利于长时间的坚守。但是,这件事儿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原因很简单,据说这包括有些边将都不愿意去干,为啥呢?这是个大工程,它累啊。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劳民伤财。但是,戚继光坚持认为必须如此。而经过商议之后,张居正也认为这个工作是必须要进行的。张居正具有决策权,一言九鼎。在他的力排众议之下,大型空心敌台就这样一座接一座地建立起来了。
当时,戚继光从浙江调到蓟辽总兵这个位子上之后不久,就遇到一个问题,怎么呢?北方的边防兵根本就不买他的账,不听他的。所以他就跑到内阁找张居正,跟张居正说蓟辽的兵没法带。为啥呢?你要知道明朝的这种兵役制,有个词叫本兵制。本兵制意思啥呢?就这些兵世代为兵,老子退下来儿子顶替,铁饭碗,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这种本兵一般都是老兵油子,吊儿郎当的,平时不好好训练,打仗一触即溃。张居正其实也知道本兵制的弊端。在听了戚继光的汇报之后,张居正鼓励戚继光再次训练一支新军。所以说,张居正的改革是从隆庆四年的兵部开始,从戚继光开始的。当时,他在极其紧张的朝廷预算当中挤出一笔钱来,让戚继光从浙江招募5000人训练新军。相对于本兵而言,这支兵由于是南方来的,所以叫做客兵,也叫做浙军。这支浙军在戚继光的训练之下,变成了整个蓟辽地区边防之核心力量,可以说给拖拖沓沓的本兵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
戚继光当了 13 年的蓟辽总兵,蓟辽没有发生一次战争,鞑靼没有办法从这个地方进犯。这就是戚继光的功劳,当然也是张居正知人善任的功劳。正是在张居正的支持和背书之下,戚继光的军事才能才得以展现。张居正多次维护戚继光,击退反对戚继光的力量,所以说,戚继光对张居正可以说也是十分地感激。但是问题就在于,正是张居正与戚继光之间的紧密关系,最后导致张居正倒台之后,张居正的敌对面也没有放了戚继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