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芳 朱熙君
金秋的晨光透过苏州一〇〇医院门诊楼的玻璃窗,在老年医学科诊室的诊台上洒下一片暖金。副主任中医师郭茂楠正俯身凝视患者的眼眸,右手持一支细如发丝的银针,在眼眶外沿轻轻一点,动作轻缓如蝶翼点水。“放松,别紧张,几秒钟就好。”他温和的声音伴着晨光,让患者紧绷的肩膀渐渐舒展。这是郭茂楠日常诊疗的寻常一幕,也是他用彭氏眼针疗法为患者驱散病痛的生动写照。
![]()
一眸识症:前辈智慧凝于眼畔
“郭主任,这眼针疗法真能从眼睛里看出病根?” 面对患者的疑问,郭茂楠笑着拿出一面小巧的放大镜,轻轻翻开患者的眼睑,指着结膜上细微的血管纹路解释:“您看,这眼白上的脉络就像人体脏腑的‘晴雨表’。《证治准绳》里早有记载,‘目连脏腑,通畅气血’,眼针疗法便是从这里汲取智慧。”
作为辽宁彭氏眼针第三代传承人,郭茂楠对这项由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彭静山教授首创的微针疗法了如指掌。他介绍,眼针的核心在于“观眼识证”与“精准取穴”的结合——通过观察眼球结膜血管的形态、颜色,便能判断疾病的性质与部位:血管鲜红多为新病、实证,紫黑则可能是重症、热证;再依据 “八廓学说”,将眼周划分为8个经区,对应肺、肝、肾等脏腑及上中下三焦,比如一区关联肺与大肠,四区对应肝和胆,只需针刺眼眶外沿特定的“八区十三穴”,就能实现“针通脏腑” 的治疗效果。
![]()
在诊室的展示板上,一幅色彩鲜明的眼针穴位图格外醒目。郭茂楠指着图中标记的点位说:“这可不是简单的穴位标注,每一个区域都连着脏腑的经络。就像一盏灯,灯芯出了问题,灯盏也会黯淡;脏腑有了不适,眼周的脉络便会发出‘信号’。” 说话间,他拿起一支32号5 分长的不锈钢针——比普通针灸针细近三分之一,“我们用的针小、取穴少,每次只需2-4个眼区穴,针刺时也只在皮下浅浅刺入,患者基本没什么痛感。”
银针起舞:针康同步创奇迹
“以前总觉得针灸要扎很多针,还得忍疼,没想到眼针这么轻松!”刚做完治疗的中风患者翁先生,正握着郭茂楠的手连连道谢。这位64岁的老人5天前突发脑出血,左侧肢体完全无力,上肢肌力仅2级,连抬胳膊都困难,还伴有剧烈头痛和失眠。头颅CT显示,他右侧丘脑出血已破入脑室,出血量约 30ml,情况危急。
郭茂楠为翁先生辨证后,确定采用眼针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老人属肝肾亏虚、气血不畅,取了肝区、肾区、上焦区和下焦区,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上焦通脑、下焦主肢体,这样能全方位调理脏腑气血。” 郭茂楠回忆,治疗时,他先为翁先生行眼针,留针期间,安排康复师指导老人做肢体主动和被动训练——这正是彭氏眼针传承团队创新的“眼针运动疗法”,让针刺的 “通经”作用与康复的“功能重塑”作用叠加。
![]()
奇迹在第三次治疗时悄然发生。“当时我正帮老人活动左腿,他突然说‘我自己能抬了’,接着真的慢慢把腿抬了起来!” 康复师至今记得那激动人心的场景。一周后,翁先生的左侧肌力已恢复到5级,基本能独立行走;半个月后复查,他的头痛、失眠症状也完全消失,生活逐渐能自理。“要是按传统康复进度,这样的恢复至少需要一两个月,眼针让我们抢回了宝贵的康复时间。” 郭茂楠欣慰地说。
在郭茂楠的诊室里,这样的康复故事还有很多。55岁的李女士洗完澡吹冷气后突发面瘫,左侧口角漏水、眼睛闭不全,还伴有左耳后疼痛和味觉减退。郭茂楠采用彭老“面瘫十法”中的眼针疗法,取上焦区(面部属上焦)和肺区(肺主皮毛,能驱风散寒),配合中药大秦艽汤治疗。“前3天症状有点加重,这是面瘫的正常进展期,患者当时很焦虑,我一边安抚,一边坚持治疗。” 郭茂楠说,没想到一周后,李女士的症状就开始明显好转,一个半月后彻底治愈,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
“眼针的优势不仅在于见效快,更在于‘针康同步’的创新。” 郭茂楠解释,传统针灸多是针刺后让患者静卧,而“眼针运动疗法”在留针期间就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让经络通畅的同时,更快恢复肢体功能。尤其对中风患者来说,这种“双管齐下”的疗法,能大大缩短康复周期,提高生活质量。
医者仁心:让非遗技术惠民生
“为什么选择把彭氏眼针带到苏州?” 面对这个问题,郭茂楠的目光望向窗外——苏州的老街在晨光中渐渐苏醒,白墙黛瓦间透着江南特有的温婉。“苏州老龄化程度较高,中风、帕金森等老年病发病率不低,而眼针疗法对这类疾病的康复效果显著,能弥补传统治疗的短板。” 他说,2024年6月,苏州一〇〇医院成为国家级彭氏眼针二级工作站,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在这里推广眼针疗法的决心。
师从王鹏琴教授多年的郭茂楠,深知彭氏眼针这门国家级非遗技术的价值。“彭老常说,‘针灸要求神似不求形同,辨证精、取穴准、手法明’。”郭茂楠感慨,苏州百姓对中医药的接受度高,却很少有人了解眼针疗法,“很多人担心‘扎眼睛附近会不会危险’,其实眼针针刺的是眼眶外的皮下组织,避开了眼球和重要血管神经,安全性比普通针灸还高。”
![]()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眼针,郭茂楠除了日常门诊,还经常走进社区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上次在竹辉路社区,一位阿姨听完讲座后当场就预约了治疗,她说自己失眠多年,吃了很多药都没效果,想试试眼针。” 郭茂楠回忆,经过两周的治疗,阿姨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还拉着邻居一起来就诊,“看到大家信任眼针、受益于眼针,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如今,苏州一〇〇医院的彭氏眼针工作室虽只有不足40平米,却成了患者眼中的“康复乐园”。除了门诊患者,工作室还与康复科协作,为住院患者提供眼针 + 康复的一体化治疗。“接下来,我们计划扩大服务范围,探索眼针在眩晕、失眠等常见病中的应用,还会培养更多眼针人才,让这项技术能在苏州落地生根。” 郭茂楠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苏州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非遗特色疗法,用小小的银针为更多人带去健康。
![]()
夕阳西下时,郭茂楠送走了最后一位患者。诊台上的银针在余晖中泛着微光,就像他眼中闪烁的初心。从“望闻问切”到 “观眼识证”,从“金针度人”到“针康同步”,郭茂楠用一根根不足寸许的细针,将千年中医智慧与现代康复医学完美融合,在苏州这片江南热土上,书写着属于眼针疗法的新传奇。正如彭静山先生所言:“轻针浅刺,四两拨千斤”,这小小的眼针,不仅扎在患者的眼眶畔,更扎在医者的仁心里,为无数家庭驱散病痛,带来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