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社交平台,总能刷到一群 00 后放假不追剧不逛街,反而扛着各种 “奇葩” 贡品去给古人 “上坟” 的视频,这股 “追古流” 一下子就火了。
有人觉得新鲜好玩,也有人满头问号,到底这事儿是怎么回事儿,咱们今天就唠唠。
![]()
![]()
先说说这些 00 后祭拜古人有多 “会整活”。
去李白墓前,那场面简直像开了场小型酒局,白酒、红酒、果酒摆了一排,甚至还有人带了迷你酒坛,就为了圆诗仙 “斗酒诗百篇” 的瘾;
![]()
知道曹操晚年受头痛牙病折磨,就有人往他墓前放止痛药;
听说曹丕喜欢葡萄,新鲜葡萄就没断过供。
更有意思的是,李煜墓前会出现贴着 “南唐水”“南唐故土” 标签的南京水土,孙权墓前总有人摆张合肥地图,因为大家都记得他当年没拿下合肥的遗憾。
就连远在英国纽卡斯尔的北洋水师水兵墓前,也有 00 后带去红星二锅头和福建舰的照片,隔着千山万水告慰先烈。
![]()
不光供品有讲究,祭拜方式也花样百出。
有人会在武侯墓前留下写满心里话的小卡片,有的说自己追着三国遗迹跑了大半个中国,有的倾诉学习工作里的烦恼,还有的祝国家国泰民安,字里行间全是真心。
![]()
也有人会放和古人相关的歌,比如在孙权墓前循环《权御天下》,氛围感直接拉满。
不过年轻人也懂分寸,不会瞎折腾,就像有个叫赵牧的姑娘总结的,都会遵守景区规定,带的贡品大多是小玩偶、包装食品这类不容易坏的,既表了心意,又不添乱。
为啥 00 后突然爱上干这事儿?
其实背后原因挺实在的。
首先是真喜欢历史,不少人从小就抱着历史书不放。
24 岁的赵牧 13 岁就迷上了三国、两晋历史,旅游专挑古迹去;
25 岁的陈梅因为课本里的《醉翁亭记》,愣是攒了好久的钱去琅琊山,到了地方还能对着实景背出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为了能跟古人 “聊到一块儿”,他们还会提前做功课,翻史书、看《百家讲坛》、刷老版《三国演义》,把历史知识摸得门儿清。
再者,这也是他们抒发情绪、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现在年轻人压力不小,对着古人墓,反而能敞开心扉。
有人说在墓前读别人留给古人的信,觉得特别浪漫;
有个高考完的姑娘,在杜甫墓前站了半小时,说像是跟老杜聊了会儿天,心里的紧张劲儿全没了。
陈梅上次在琅琊山还救了只断腿的小狗,看着小狗慢慢好起来,突然就想通了不少事儿,下山的时候脚步都轻快了。
还有网友说,去武侯墓、武侯祠祭拜完,心里又静又暖,感觉整个人都被治愈了。
当然,能交到同好也是个重要原因。
陈梅在网上建了个 “上坟搭子群”,大家都叫它 “三国芬达”。
平时约着一起去祭拜古人,分享自己做的透卡、徽章这些周边,聊起喜欢的历史人物能侃到半夜。
赵牧本来有点社恐,就因为都爱历史,跟陌生人也能聊成好朋友,还一起去逛了明十三陵,社交焦虑都治好了。
这股风一吹,连旅游圈都跟着变了。
洛阳有个地导叫王勉,以前都是带游客逛龙门石窟、白马寺这些常规景点,今年清明节后,好多 00 后找他问能不能带自己去祭拜古人。
王勉干脆做了回 “吃螃蟹的人”,7 月份就推出了专门的 “上坟” 路线。
洛阳邙山埋了不少古人,好多墓地在村里、高速路边,他就一个个去踩点,开车带着游客跑,一天能逛十五六个。
暑假这俩月,他接了快 20 个小团体,不光有 00 后大学生,还有家长带孩子来的,就想让娃少玩会儿手机,多了解点历史。
王勉自己也被感染了,现在天天翻文献、答考古题,还自称 “爱上古坟的博主”,把工作做成了爱好。
不过这事儿在网上也吵翻了天。
有网友觉得特别好:
“比追那些没作品的明星强多了,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文化自信!”
“看他们带的贡品、写的卡片,能感觉到是真懂历史、真尊重古人,不是瞎跟风。”
也有人担心:
“会不会有人为了博眼球瞎折腾,破坏墓地环境啊?”
“别最后变成形式主义,那就没意义了。”
还有人说:
“其实不管是哪种方式,只要能让年轻人爱上历史、传承文化,就是好事儿。”
说到底,00 后这股 “追古流”,不是装模作样的噱头,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跟历史对话。
他们带着真心去祭拜,在这个过程里学历史、交朋友、疗愈自己,还意外带动了历史文化的传播。
不管怎么说,能让古老的历史在年轻人身上焕发生机,这本身就是件挺酷的事儿。
说不定以后还会有更多人加入进来,用新的方式续写跟古人的 “跨时空缘分” 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