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些年被痘痘支配的恐惧吗?熬夜后冒出的红肿痘痘,约会前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以及尝试各种药膏、护肤品带来的刺激、脱皮甚至过敏……战“痘”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无奈。
然而,这一困扰全球数十亿人的难题,或许即将迎来终结。近日,一项来自韩国汉阳大学的科研成果横空出世,震惊了皮肤护理界: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3D打印技术,开发出一种微阵列痤疮贴片,宣称能在短短7天内有效消除青春痘,且无痛、无感、无刺激!
这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已经过临床测试,并计划近期在美国和韩国率先推出的现实产品。该研究题为“Dual-Phase Antibacterial and Anti-inflammatory Self-Locking Microarray Patches for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Acne Vulgaris”,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杂志。
![]()
痤疮治疗困境:为何传统方法往往效果有限?
痤疮是一种影响全球约6.5亿人的常见炎症性皮肤疾病,通常由毛囊皮脂腺单元功能异常、细菌过度生长和炎症反应引起。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维A酸、抗生素以及口服药物等,但这些方法存在明显局限性:
l表面作用难达深处:大多数外用药物因分子量较大难以穿透皮肤角质层,无法有效到达痤疮发生的毛囊深处
l副作用令人困扰:许多患者使用传统药膏后出现皮肤干燥、脱皮、红肿等刺激反应
l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痤疮丙酸杆菌耐药性增加
l治疗效果不稳定:传统方法往往见效慢,且停药后容易复发
正是这些痛点,促使科学家们寻求更有效、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自锁微针如何实现“精准给药”?
这项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采用了自锁微针技术,解决了传统透皮给药的瓶颈问题。
独特的设计理念:
研究人员通过高精度3D打印技术,制造出具有“宽体中窄基”特殊结构的微针。这种设计使微针能够完整插入皮肤并在皮肤层内互锁,确保在溶解过程中保持稳定,不会因面部活动而脱落。
双相治疗策略: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两种不同高度的微针贴片,分别针对痤疮的不同发展阶段:
l抗菌相微针(450μm):用于治疗初期,靶向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并减少炎症。含有水杨酸、大麻根提取物和抗脂溢剂等活性成分
l抗炎相微针(300μm):用于后续治疗,减少氧化应激并加速愈合。含有洋甘菊提取物、谷胱甘肽和烟酰胺等成分
![]()
这种分阶段治疗方案能够更精准地应对痤疮发展的不同病理过程,实现协同治疗效果。
实验室验证:技术优势明显超越传统方案
为了验证自锁微针的优越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严谨的实验对比:
机械性能测试:
自锁微针表现出比传统锥形微针更高的机械强度,这要归功于其三个机械支撑结构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分散受力,防止微针断裂。
![]()
穿透能力评估:
使用多层Parafilm膜模拟皮肤测试显示,自锁微针的穿透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微针(76.8% vs 45.4%),证明其能够更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目标皮肤层。
![]()
粘附性能测试:
通过模拟皮肤动态弯曲实验发现,自锁微针在皮肤活动时仍能保持良好粘附性,与传统微针相比,与皮肤之间的间隙明显减小(35.9μm vs 52.6μm),这确保了药物输送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释放特性分析:
Franz扩散细胞实验表明,微针在90分钟内完全溶解,模型化合物罗丹明B在24小时内持续释放达到90%以上,这种缓释特性有利于维持病变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
临床效果:7天见证惊人改变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这项技术的人体临床试验结果。研究招募了20名轻度至中度痤疮患者,进行为期7天的治疗评估:
![]()
痤疮病变减少显著:
第3天:治疗区域痤疮病变减少81.4%,而对照组仅减少41.0%
第7天:治疗区域痤疮病变完全清除(100%减少),对照组仅为71.2%
皮脂分泌明显控制:
第3天:皮脂分泌减少25.9%
第7天:皮脂分泌减少40.7%(从46.8μg/cm²降至27.8μg/cm²)
患者满意度极高:
超过90%的参与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95%的参与者认为痤疮得到了有效治疗,87.5%的参与者表示会购买并向他人推荐该产品。更重要的是,所有参与者都坚持完成了7天治疗,且未报告任何明显不良反应。
总之,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双相自锁微针贴片技术展现了令人振奋的发展前景。它不仅为痤疮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精准皮肤治疗模式。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的开展,这项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惠及全球数以亿计的痤疮患者,并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待皮肤护理和疾病治疗的方式。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塑造未来。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许很快,困扰我们多年的皮肤问题,只需要一片小小的智能贴片就能轻松解决。
来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5c07718
主编微信
注:添加微信请备注单位+研究
长期接受各实验室最新研究新闻投稿!
欢迎加入微信学科群:病毒学群,AI制药群、免疫学群、硕博交流群和医药投资交流群(微信群审核要求较高,请各位添加主编后主动备注单位研究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