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孔子,总是板着脸说些“之乎者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道理,好像有点……无聊?
但这个暑假备课重读《论语》,我竟然频频笑出声——原来孔子这么有趣啊!根本不是我以为的那个老古板。
![]()
KTV麦霸始祖
孔子的最大爱好,是唱歌。孔子天天都要唱歌。《述而》中记载,“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一天没唱是因为有人居丧。
也就是说,除了死人,没有什么能阻止孔子一展歌喉。
高兴的时候要唱歌,难过的时候也唱歌。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孔子绝粮三日,而弦歌不辍。”饭可以不吃,歌不能不唱!
而且孔子不仅自己爱唱歌,还喜欢听别人唱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重复)之,而后和之。”孔子听到别人唱歌唱得好,非要缠着人家“安可”一遍,然后跟着别人一起唱。
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没想着吃肉,光听歌就听饱了!
我们知道孔子主张“仁”和“礼”,但其实孔子认为人的最高修养是“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是用来立身的,一个人的性情养成最终体现在音乐上。这也是为什么在《侍坐》篇中,孔子最欣赏的是曾皙——那个自带BGM出场的男人,完美继承了老师的音乐基因。
️内涵大师,在线怼人
来看这则故事: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这个人是孔子的老相识了,以前向孔子学过礼。有一天,他想求见孔子,孔子说,“我病了,不见”。然而,传话的人前脚刚出房门,孔子后脚就把瑟拿出来开启弹唱模式——故意让等在门外的孺悲听见。
这也太笋了吧!后人对此有两种解释:一说这是孔子独特的教育方式,既然语言说不通,就用行为艺术让你自己悟;
另一种说法是,孺悲之前得罪了孔子,孔子不想见他,但又不想说谎,于是用这种方式表达:“我不是真的病了,只是不想看见你。”
孔子曾说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果真被得罪了,他这波操作,可以说是非常“直”了。
不管怎么说吧,孔子这样的人闹起小脾气,真是让人很想笑啊!
君子动口也动手
你以为孔子只会讲道理?不,他还会“动手”。
《宪问》中记载:
原壤(孔子的朋友)夷(箕踞,两腿岔开坐)俟。子曰:“幼而不孙弟(即逊悌,尊敬长辈,友爱兄长),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小腿)。
没想到吧!孔子不仅口吐芬芳,而且直接开打!
原壤这个人也是孔子的旧相识,据说他少时母亲死了,他还在唱歌(有点庄子鼓盆而歌那味儿),在孔子看来这当然是没礼节啦,所以骂他,“小时候不守礼,长大了没成就,老了还不死,真是害人精!”骂完不过瘾,还拿手杖敲人家小腿……
是不是有点颠覆了孔子的形象?
我以前总觉得孔子这样的人,就算碰到纨绔子弟,也是要“诲人不倦”的,谁知道他也有这么“暴躁”的一面。
其实我们对《论语》的刻板印象,或者说习惯性误解还有很多。比如孔子强调的“中庸”思想,我一直觉得是那种不温不火,温文尔雅,没什么性格的感觉。但这种“没性格”恰恰是孔子本人所反对的。
他说“乡原,德之贼也。”“乡原”就是那种什么都行的好好先生,这也可以那也可以,最后成了包庇罪恶同流合污之人,孔子最厌恨的就是这种人。
他还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如果不能做到中庸,那还不如狂狷,狂人是有进取心的,狷人知道有的事不能做。
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原壤这种挑战底线的人,孔子选择直接开怼。因为他心中有要坚持的道义,不能容忍小人的玷污。
哭包圣人
颜回去世时,孔子哭得撕心裂肺。
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别的弟子劝他:“老师,您哭得太伤心了。”孔子回:“这才哪到哪?我不为他哭,为谁哭?”
孔子哭得这样厉害,也是有点超出我对他的印象的。颜渊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孔子所悲伤的,不只是一个弟子的离去,更是一个美好灵魂在这个世界的消逝。
再读《论语》,我才发现孔子原来如此鲜活——高兴就唱歌,难过就痛哭,不喜欢的人就不理,不上道的人直接骂。
他不是书本里冷冰冰的圣人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脾气、有性情的人。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圣人”模样:不为完美,只为真实。
来源:木语思年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