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49年章士钊提及张申府工作安排问题,毛主席:他是我的顶头上司

0
分享至

“1949年10月间的一天傍晚,章士钊端着茶杯随口一问:‘主席,张申府的去处确定了吗?’”毛泽东抬头笑道:“别急,他可是我的顶头上司。”一句玩笑话,让在座的人都愣住了。许多人只知道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过助理员,却未必清楚当年给他分派活计、催他整理卡片的正是张申府。那段尘封往事,至此重被想起。

毛泽东与张申府的缘分要追到1918年深秋。彼时毛泽东初到北京,为筹措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暂寄居岳父杨昌济家中。杨昌济把女婿介绍给张申府,请他在北大图书馆照拂一下这个“湖南小伙子”。于是,毛泽东成了图书馆助理,负责归架、贴标签、搬书柜。张申府身为代理主任,每天会把待整理的书目塞到毛泽东手里,还偶尔逗他:“今天可别再漏掉德文拼写。”毛泽东爽朗一笑,埋头苦干。日复一日,两人虽师生相当,却更像“班长”和“新兵”,互相打趣、彼此敬重。

就在这种近距离接触里,毛泽东第一次系统接触《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等文献。张申府常把新进书籍拿给这个勤奋的湖南青年:“有兴趣就先看,读透了再来交换意见。”多年后,毛泽东跟友人谈起早年经历,说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最初的好奇,就来自张申府在北大图书馆的那一声“先看吧”。



如果将镜头再往前推两年,会看到更年轻的张申府。1916年,他已在哲学系助教的位置上小有名气,跟李大钊、陈独秀在编辑室里通宵赶稿,创办《每周评论》,把《共产党宣言》片段第一次公开刊发。那时,“马克思”“社会主义”这些词还很陌生,但《每周评论》在校园里传阅速度惊人。“不懂也要先读一遍。”北大学生私下这样说。当先锋刊物把北平空气搅得滚烫,五四运动应声而起,张申府站在前线,手举标语,成了红楼一隅最显眼的身影。

北平的火种,很快延烧到上海。1920年夏,张申府冒着酷暑南下,向陈独秀取经建党细节。回程途中,恰逢哲学大师罗素到访,他索性陪同左右,顺带把罗素演讲内容整理成文,寄给北大学生阅读。“要想理解罗素,先把逻辑学搞明白。”他在信里补上一句——惜字如金的习惯,毛泽东后来也学了几分。

同年冬天,他搭船去法国,肩头多了一项秘密使命——扩展海外党组织。同行的刘清扬一路聆听他的马克思主义讲义,抵达巴黎时已转变成坚定的革命者。周恩来这位“法国老邻居”则在图书馆长椅上与他彻夜长谈,最后由张、刘二人联名介绍入党。周恩来后来回忆那晚的情景时说:“申府兄把巴黎天空讲得像一张地图,标出每条街的矛盾与希望,听得我心里一阵发热。”那是1921年春,一个改变历史的小组就此诞生。

旅法工作并不轻松。张申府得靠写稿赚法郎,一边翻译黑格尔的《小逻辑》,一边组织同志分发资料。有意思的是,旅欧青年里军人出身的不多,朱德算一个。1922年深秋的柏林街头,朱德敲开他的出租屋,一身旧军装,还带着硝烟味。张申府递上热咖啡,问了句:“还想入党吗?”朱德放下行囊,郑重点头。几个月后,入党介绍人的空白处写上了两个名字:张申府、周恩来。



风雨总比阳光多。1923年,生活所迫,他循西伯利亚铁路回国。从莫斯科到北京的车厢里,他偶遇奉孙中山命出访的蒋介石。二人只简单寒暄,但这段相识让日后广州之行少了阻力。到广东后,他既在大学任教,又参与黄埔军校筹建,成了校内第一位中共成员。学员招考时,他一口气把周恩来、聂荣臻、熊向晖等名字递上去。周恩来抵穗那天,二人并肩站在珠江码头,远远望见蒋介石指挥码头哨兵,张申府低声感慨:“此人刚愎,日后怕是要麻烦。”果不出所料,几个月后他与蒋介石在校务会上激烈争执,拍案而起,拂袖离去。

1925年的上海阴雨连绵。中共四大上,张申府因对均权问题持不同意见,被一些代表讥作“理想主义者”。会后,他独自走到石库门弄堂,情绪激动之下递交退党申请。李大钊苦口婆心、赵世炎连夜劝阻,他却意已决:“不在党内掰扯,可能对革命更有利。”此举在当时引起不小震动,但他答应:永不与党为敌。

退党后,他漂泊多城,投身抗日救亡。清华因他的激进言论将其解聘,武汉军委因经费紧迫迟迟不给批条。他吃住拮据,却仍在《救亡日报》上连续发表《论科学与民族命运》。1940年初夏,蒋介石在重庆国民参政会上点名斥责他“煽动学潮”。仅几日,他即被除名。周恩来得知后,立刻在《新华日报》开辟“科学专页”,先让老朋友养家糊口再说。

抗战胜利,国共和谈轮番登场。作为民盟代表,他常在宴会厅与周恩来握手,又在走廊里给毛泽东递纸条,充当“第三方”。1945年重庆谈判那十余天,他与毛泽东重叙北大旧事。毛泽东笑问:“当年在图书馆,你管得我可紧。”他摆手:“那算哪门子管,你那时就像一团火,谁都拦不住。”

新中国筹建之际,中央统战部商议安置老民主人士。章士钊提到张申府,毛泽东立刻说:“他是我老上司,放回书海最合适。”于是,北京图书馆出现了一位满头白发的研究员。每天一到九点,他准时坐在古籍阅览室,先拿六份报纸浏览时事,再批注康德、黑格尔,偶尔起身去小窗前晒太阳,神情淡然。



1980年,他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偶有记者来访,他只谈哲学,不谈政见。有人问他一生最自豪的事,他沉思片刻,答:“带着大家读书。”当年巴黎咖啡馆、柏林阁楼、广东课堂,以至北京图书馆的长桌,他始终拿着书本,招呼青年:“先看吧。”

1986年6月20日凌晨,张申府在睡梦中离世,享年九十三岁。八宝山追悼厅里,花圈环绕,挽联寥寥。最醒目的那副写着:“先师风范,长存学林。”题名:毛泽东。一横一竖间,是半个世纪的敬意,也是对“顶头上司”的最后致敬。

细数张申府的一生,角色变换之快令人咂舌:北大助教、巴黎小组书记、黄埔政治部副主任、民盟发起人、终身自由学者。从中共第一批党员到退党人士,再到“老朋友”,标签反复,立场多次转折,但他始终没有放下书本、没有背弃科学与民主的信念。毛泽东那句“我的顶头上司”,不只是幽默,更是一种承认——承认早期革命征途上,那位为青年递书、为理想奔走的人,曾在历史关键处推开了第一扇门。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微野谈写作 incentive-icons
微野谈写作
公文写作复盘,职场规划发展,历史人文知识,与你一同成长
585文章数 364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