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中国汽车在英国卖得火热,却被当地保险公司"卡了脖子"。
据《卫报》9月14日报道,英国平均每小时发生11起汽车盗窃案,保险公司直接对中国车企下了最后通牒:想在英国上路?先把防盗装置给我升级到位,否则免谈保险。
![]()
英国偷车有多猖獗?
说英国是汽车盗窃高发地,可不是夸张。2023 年英国被盗车辆约 6.4 万辆,比上一年涨了 5%,妥妥的欧洲偷车 "重灾区"。截至 2025 年 3 月底的一年内,仅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报案的汽车盗窃案就飙到 10.2 万起。
偷车重灾区集中在伦敦、伯明翰这些大城市,人口密、车位少、好车多,成了盗贼眼里的 "香饽饽"。而且现在的偷车早就不是砸玻璃、撬锁的老套路了,盗贼都玩起了高科技。用电子设备破解无钥匙进入系统,甚至攻击车载电子系统,几秒就能把车开走。本土热门的福特嘉年华,去年就被偷了 4000 多辆,可见这偷车风气有多盛。
![]()
反观中国,汽车盗窃案少得可怜。所以中国车企一开始没料到 ,在国内卖得好好的车,到英国竟栽在 "防盗" 上。英国有项 "两分钟抗破解测试",专门评估车辆防盗能力,不少中国车型一开始都没过关,必须赶紧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偷车乱象并非只有英国,整个欧洲都面临类似困扰。2023 年意大利被盗车辆达 13 万辆,法国约 7 万辆,西班牙和德国各有 3 万辆左右,且都较前一年明显增长。从盗窃率看,意大利、捷克等国每 10 万名居民中就有超过 250 辆车被盗,巴黎周边、巴塞罗那等大城市都是高发区域。
![]()
中国车企连夜改配置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要求,中国车企没含糊,立马打响了 "防盗升级战"。而且这升级不算大动干戈,撒切尔姆研究所的负责人说了,不用改车辆核心结构,量产车都能快速加装。
比亚迪的动作很迅速,立马和撒切尔姆研究所合作,砸钱提升防盗性能。现在比亚迪的英国车型,不仅装了先进的防盗锁止系统,连车辆部件结构都做了优化,就是为了符合当地要求。
其推出的软件入侵检测系统,能实时监控车载电子信号异常,一旦发现黑客攻击就会自动锁死动力系统并报警,从技术根源上阻断电子盗窃。
![]()
奇瑞接到要求后,直接在国内生产流程里加了防盗配置,还专门设了区域研发中心盯着当地标准。他们加的防盗轮螺栓,看着简单,却实实在在满足了要求,还让英国消费者更敢买了。
奇瑞的区域研发中心还针对英国盗贼常用的信号中继器攻击手段,给车门锁加装了屏蔽层,防止钥匙信号被恶意放大截取。
撒切尔姆研究所的人都夸,中国车企落实改进的态度特别积极,行动也快。这其实不意外,中国制造业早就练出了快速适应市场的本事,这点调整自然不在话下。
![]()
中国车为啥能卖爆?
别看防盗升级闹得热闹,这顶多是中国车企在英国发展的小插曲,真正厉害的是销量的爆发。现在中国车已经占了英国新车销量的十二分之一,而且还在涨。
具体来看,奇瑞今年在英国销量快 2 万辆了,刚进入市场就站稳了脚跟。比亚迪更猛,才卖两年就超过了特斯拉,成了英国电动车市场的黑马。英国消费者对汽车可不随便,能拿下他们,靠的是真本事。
![]()
核心原因还是中国车有优势,不管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中国品牌在性价比上很能打,配置还高。尤其是电动车,中国车企的技术积累深,智能系统也符合年轻人需求。再加上英国在推电动车普及,政策也给了不少空间,中国车自然顺势而起。
其实这套路不新鲜,当年日韩车企刚进英国时,也经历过类似的合规调整。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车企初入欧洲市场时,曾因碰撞标准不达标多次修改车身结构;90 年代韩国车企则为适应排放法规升级发动机技术。
中国车企如今的调整,正是遵循了全球化的普遍规律,用合规适配换取市场入场券,再用产品实力实现份额突破。
![]()
卖得好也有坎,未来咋破局?
不过中国车企在英国的日子,也不是全是好消息,挑战不少。比如英国的电动车补贴,就把很多中国制造的车型排除在外,这明显是给销售添堵。加上欧盟还在对中国电动车搞反补贴调查,后续可能要面临关税压力。
但这些坎反而倒逼中国车企搞本地化。除了改防盗这种产品调整,有的企业已经在琢磨在欧洲建工厂,拉近和市场的距离。比亚迪就透露正在考察德国、法国的建厂选址,计划 2027 年前实现欧洲本土生产,届时不仅能规避关税,还能将交付周期从 3 个月缩短至 2 周。
![]()
还有的靠技术合作、招本地人才,想真正融入当地。奇瑞的英国研发中心员工中本地人占比达 60%,能更精准捕捉当地市场需求。
就像这次防盗升级,看似是壁垒,实则让中国车的安全口碑更好了。长远来看,能在英国这种 "高难度" 市场过关,对中国车企全球化太重要了。英国的防盗要求、法规标准,其实在帮中国车打磨品质。等中国车能在这样的市场站稳脚跟,再去开拓其他市场,自然更有底气。
![]()
说到底,这场防盗升级的 "小风波",就是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既要带着自身优势闯市场,也要学会适应不同市场的 "脾气"。现在看来,中国车企不仅接住了考题,还可能借着这股劲,在全球市场走得更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