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作家出版社、中国作协创研部、河北省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的“《铁扬文集》首发暨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岳雯,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高天,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振儒等出席活动。
![]()
“《铁扬文集》首发暨研讨会”现场。刘岂凡/摄
《铁扬文集》全书共计87万字,包括散文集《母亲的大碗》《等待一只布谷鸟》,艺术散文与随笔集《大暑记事》,中短篇小说集《美的故事》,长篇小说《大车上的我》。铁扬出生于河北赵县停住头村,对于这个在活动现场不断被提及的地理坐标,与会嘉宾认为,停住头村是铁扬的精神原乡,是他所有文学艺术创造的起源,同时也是其作品的民族根性所在。“我的故乡在冀中赵州”,这个冀中平原上不大的村子,“透过四周干净的空气能看到数十里以外的太行山”,后来变成了他笔下的画作“赵州梨花”“红柜”,变成了文学作品《“河里没规矩”》《铁匠山》和《团子姐》……
![]()
《铁扬文集》。
“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记录艺术家心路历程的珍贵文献”,吴义勤表示,《铁扬文集》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展现了对艺术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对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真切记录,以及对当代中国艺术与文学发展的独特诠释。它如同一面多棱镜,集中映照着铁扬文学创作中三个尤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分别体现于小说、散文与文化随笔三个维度,共同勾勒出他融通文学与绘画,扎根传统、面向当代的完整创作风貌。鲍坚谈到,文集凝聚了铁扬长期的艺术思考与文学耕耘,他将画家的眼睛与作家的笔锋相融合,文字中有强烈的画面感,“铁扬始终以生活在场者的身份挖掘和升华日常之美,成为乡土文明的守护者、中华美学风范的杰出开拓者以及世界文明交融的真诚记录者。”
在岳雯看来,铁扬有两支笔,一支笔挥洒出绚烂夺目的色彩,一支笔写出素朴朗阔的文字。两支笔并行的艺术生涯,让他对生活、对人性、对美的观察与表达,拥有了更为独特的视角和更为深厚的底蕴。这套文集汇集了他的创作精华,其中既有画家对光影、色彩、构图的敏锐感知,更有作家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洞察与温情体恤。而在王振儒看来,《铁扬文集》既抒写抗日战争的烽火,也记录改革开放的初生;既刻画河北人民的坚韧品格,也描绘燕赵大地的时代变迁;既谈宏大的文学与艺术,也写普通人的命运与生活。
施战军从长篇小说《大车上的我》谈起,认为这部作品里有生命之美的光谱,更有生活之爱的沉吟。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也有祖辈的生活,“作家自然地把命运和岁月中的“我”放在这部小说里,其中活跃着的是关情的动心的生命群像。有信有念、有情有调,人的几生几世似乎都在这辆大车之上,并与人间烟火、家园故里、民族命运一同在时代中前行。”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名誉院长朱乐耕认为,绘画和写作是铁扬交叉使用的感悟生活和表现世界的两种语言,“他的文学和绘画一样,朴实真诚,灵动含蓄,散发出一道道美好的光。”
“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都是质朴的”,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谈到,铁扬的绘画一方面有“洋”的色彩,一方面质朴地表现冀中平原的乡村生活。当绘画转化为文学时,他更多通过自己的感觉去写细微的感触,其文学语言同样是洗练的、简约的。
“铁扬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也是理想主义的,是乡土的,也是现代的,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说,铁扬的中短篇集里融合了自传、纪实和“纯文学”,是一个人的心灵史。铁扬以细腻的笔触打捞记忆,在云淡风轻中写下世事风云,“他用作品守望中国的乡土精神,唤醒人们对乡土的记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
刚刚过完90岁生日的铁扬,则以“我是怎样弄起文字来的”为题,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故事。铁扬表示,“我本是一位艺术家,写文章纯粹是兴趣使然。但写作的兴趣有时候超过了我的本行,使我对本行有时候反而‘三心二意’。喜欢文字创作是因为心里的故事太多,而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童年,不仅是枣树开花、燕子衔泥,还有日夜相处的亲人和近邻。”
记者/何安安
编辑/商重明
校对/张彦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