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加拿大旅游回来的网友最近在网上吐槽,说自己在加拿大租个车,直接被坑走1.5万,这笔钱够买台全新的笔记本电脑了。
更让网友气不过的是,车还回去好几天,信用卡也没扣过预授权,突然就收到一笔天价账单,理由是挡风玻璃有细小损伤,可他从头到尾都没同意过这笔收费,甚至都不知道对方是怎么直接划走钱的。
后来详细了解才发现,这事儿根本不是个例,在北美,像他这样被信用消费体系“暗箱操作”的人一抓一大把。
![]()
尤其是当地中产,看似年薪二三十万美元风光无限,却动不动就面临破产,背后藏着的猫腻比想象中更吓人。
国内租车有“上限”,北美租车藏“陷阱”
在咱们国内租车,不管是租一天还是一个月,流程都特别透明。
有为网友说去年自己在老家租SUV,提车的时候工作人员会跟你说清楚,要刷一笔3000块的预授权,相当于押金。
要是还车的时候车没毛病,这笔钱会原路退回,就算有小刮小蹭,也只会从预授权里扣,扣多少都会给你看维修单据,绝不会多收一分钱。
不光是国内,在欧洲、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的朋友,他们说在那些地方租车也是这个规矩。
预授权金额可能不一样,良心点的收3000,黑心点的收8000,但总归有个明确的数,你同意了才会刷卡,不同意大不了换家租车公司。
而且就算出了大事故,超出预授权的部分也有保险兜底,不用自己额外掏钱。
![]()
可到了北美,这套规矩完全不管用,有位网友在加拿大“巴盖租车”(这家是美国公司)的时候,工作人员只让他提供了信用卡信息,压根没提预授权这事儿。
他当时还觉得挺方便,不用冻结一笔钱在卡里,结果还车一周后,手机收到信用卡消费提醒,一看金额直接懵了,1.5万人民币,理由是挡风玻璃有划痕。
他赶紧联系租车公司,对方只说这是维修挡风玻璃的费用,可他问要维修单据,对方却支支吾吾拿不出来。
后来他在加拿大当地的华人论坛发帖求助,才知道当地换一块挡风玻璃,就算加上人工费,最多也就500加元,折合人民币2000多块,这1.5万明显是狮子大开口。
更让他无奈的是,他找银行投诉,银行说这笔消费是商家正常扣款,因为他之前提供过信用卡信息,商家有“授权”扣款的权利,想要追回钱,只能自己跟租车公司协商。
![]()
北美信用消费不是“便利”是“绑架”
以前总听人说北美中产容易破产,还以为是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明明一年赚二三十万美元,却总爱超前消费,买奢侈品、住大house,最后扛不住医疗、律师这些大额开销才破产。
直到了解了北美信用消费的套路,才明白事情根本没这么简单。
在国内用信用卡,每一笔消费都清清楚楚,你买件衣服花500,刷卡的时候就知道扣了500,月底账单上会明明白白写着消费金额,还完钱这笔交易就结束了。
就算遇到商家宰客,最多也就亏一次的钱,比如你花100买了个只值50的东西,被骗的金额就只有50,不会有后续麻烦。
但在北美,信用卡一旦给了商家,就相当于把“提款权”拱手让人了。
另一个在美国工作的朋友,去年跟同事去餐厅吃饭,结账的时候刷了400美元,当时服务员给了一张单子,让他填小费比例,上面有15%、18%、25%三个选项,他选了18%,填完就把卡收起来了。
![]()
结果半个月后查账单,发现那顿饭居然扣了600美元,多出来的200美元,商家说是“服务费”,可他吃饭的时候根本没人提过有服务费。
还有更离谱的,他有次去加油站加油,加油机上显示扣了1美元,他以为是预授权,结果过了三天,信用卡被扣了80美元。
他去找加油站理论,对方说1美元是“测试扣款”,实际加油金额是80美元,可他明明只加了50美元的油,对方却拿不出加油记录。
他跟加油站吵了半个月,最后还是因为要上班没时间耗着,只能认栽。
这种事儿在北美太常见了,美国论坛上,关于信用卡被乱扣款的帖子一搜一大把,有人整理出了“维权攻略”。
从怎么跟商家吵架、怎么找投诉渠道,到怎么找“专业嘴替”帮忙要钱,甚至还有人专门做“维权生意”,帮人追回被乱扣的钱,收取20%的佣金。
![]()
更可怕的是医疗账单,有个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分享,他去年感冒去医院,就做了个血常规、开了点感冒药。
当时医院没说要花多少钱,结果一个月后收到账单,金额是8000美元,账单上全是看不懂的专业术语,他找医院核对,对方说这些都是“必要检查”的费用,可他根本没做过那些检查。
最后他跟医院拉扯了半年,加上找律师咨询,花了不少时间精力,才把费用降到2000美元。
这些乱七八糟的扣款,就像插在人身上的管子,不知不觉就把钱吸走了。
北美中产就算再会算账,也架不住商家天天“暗箱操作”,今天被餐厅多扣几百,明天被加油站多扣几十,后天又收到看不懂的医疗账单。
日积月累下来,就算年薪几十万,也可能突然发现自己欠了一屁股债,最后只能破产。
信用消费本是“熟人信任”,如今成“商家收割工具”
其实最早的信用消费,根本不是现在这样,就像咱们清朝的时候,八旗子弟天天去茶馆喝茶,不用每次付钱,跟老板说一声“记在账上”就行。
到了年底老板去家里收钱,老板不会多记账,因为他还想跟这位爷长期做生意,要是敢做假账,说不定茶馆都要被砸了。
北美刚开始的信用支付也是这个道理,工业化之前,大部分美国人一辈子都待在一个小镇,商家和顾客都认识,谁也不会干缺德事。
比如小镇上的杂货店,顾客买东西可以记账,月底一起付,商家不会乱加价,因为要是坑了顾客,以后就没人来买东西了,自己也没法生存。
后来信用卡发明出来,本来是为了方便大家消费,可随着人口流动越来越大,“熟人社会”慢慢消失了,商家和顾客变成了“一锤子买卖”,之前的信任基础没了,可信用卡扣款的规则却没改。
在其他国家,大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推出了“预授权”制度,相当于给交易加了个“安全阀”,可北美却一直没改,这就给了商家可乘之机。
![]()
现在在北美,只要你用信用卡在商家那里消费过一次,商家就可以随时扣款,不用通知你,也不用经过你同意。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扣款在法律上还“合法”,因为你当初提供信用卡信息的时候,就相当于默认了商家有“后续扣款权”。
在加拿大被坑的网友,现在还在维权,每天下班要给租车公司打电话、发邮件,还要找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已经折腾了快一个月,钱还没要回来。
他说早知道北美信用消费这么坑,当初宁愿多花点钱,也不会用信用卡租车。
其实不止是游客,北美本地中产也深受其害,有调查显示,美国每年有超过600万人因为信用卡被乱扣款、医疗账单过高而陷入债务危机,其中有15%的人最后会破产。
这些人里,很多都是平时省吃俭用的人,可就算再节省,也架不住商家天天“吸血”。
我们常说“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在北美这套信用消费体系下,私人财产的边界早就模糊了。
一家小小的租车行、餐厅,都能随便划走你信用卡里的钱,还不用跟你打招呼,这哪是“信用消费”,分明是“信用绑架”。
![]()
希望我们国家永远不要变成这样,也希望其他国家能看清北美信用消费的坑,别跟着学。
毕竟消费本该是件开心的事,要是每次消费都要担心被坑,那也太没安全感了。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要是去北美旅游,能用现金就用现金,实在要用信用卡,一定要跟商家确认清楚,有没有后续扣款,避免被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