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篇儿童视角文,戳破公关自嗨的泡沫 。
9月23日,西贝内部公众号“西贝品味早读”的一篇文章彻底引爆舆论。
《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以孩童口吻讲述:2岁起吃西贝的毛毛,因妈妈受负面新闻影响拒绝带他就餐,竟哭闹着抗拒玩具诱惑,坚持要履行与西贝的“约定”,最终抱着店长大腿哭泣说服母亲。
![]()
▲ 图源:西贝
显然,这篇刻意营造的温情故事,在预制菜风波余温未散时显得格外刺眼。
网友的嘲讽如潮水般涌来:“把顾客当傻子”“朝鲜通讯社都不这么写”,更有人直指情节荒诞——7岁孩子对餐厅的执念远超常理。
两天后,西贝以“遭网暴”为由删除文章,难掩公关策略的致命失误:当消费者最关心“食材是否新鲜”“是否隐瞒预制菜”时,公关团队却在闭门造车迎合上级,用虚构的感动替代真实的回应。
罗永浩曾批评西贝公关“特别不专业”,此次事件更印证了这一判断。
这不是简单的文笔拙劣,而是公关逻辑的彻底错位:将老板眼中的“努力姿态”置于消费者诉求之上,把本应修复信任的沟通,变成了自说自话的表演。
![]()
▲图源:微博
删文次日,西贝紧急推出“请您吃饭”活动:到店消费即按人头发放100元无门槛代金券,支持多张叠加,有效期至10月底。
看似力度惊人,实则暗藏争议:代金券当餐不可用,需留待“下一餐”。
这一规则瞬间点燃新的质疑。
有网友直言:“打着免费旗号逼你二次消费,诚意何在?”
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有人认可“吃一顿送一顿”的实惠,更多人则联想到预制菜风波,调侃是“清库存的套路”。
其实,消费者的不满核心并非优惠力度,而是规则背后的算计感——当信任本就脆弱时,“下一餐”的限制更像一场捆绑,暴露了品牌急于拉回流客,却不愿真正放下姿态的心态。
可以说,西贝的公关困局,从来不是“不会说话”的技术问题,而是“不愿面对”的态度问题。
自预制菜风波发酵以来,消费者始终在等两个答案:涉事菜品是否为预制菜?若为预制菜,为何此前隐瞒?但西贝的回应始终避重就轻:从创始人“硬刚”罗永浩,到加引号道歉“顾客虐我千百遍”,再到如今的煽情与代金券,每一步都绕开了核心矛盾。
餐饮行业早已证明:预制菜从不是原罪。
海底捞公开标注预制菜品、眉州东坡详解预制流程,反而赢得理解。消费者真正反感的,是“花现制菜的钱,吃预制菜”的知情权被剥夺。
西贝并非不懂透明的重要性。
争议初期开放后厨的举措曾获认可,但后续操作却暴露了短视——当透明需要持续投入时,便退回了公关套路的舒适区。
温情文试图用情感绑架消解质疑,代金券想用利益收买信任,却都忘了:餐饮品牌的根基,永远是“食材放心、沟通真诚”的基本盘。
此次事件不是西贝第一次公关翻车。
从“涨价门”到“预制菜争议”,其公关团队始终陷入“灭火式应对”的循环:舆论发酵时慌乱出招,被批评后紧急补救,却从未建立起稳定的信任沟通机制。
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将公关等同于“舆情管控”,而非“价值传递”。
西贝若真想走出困局,或许该停下煽情的笔和送券的手,先回答两个最朴素的问题:菜单上哪些是预制菜?预制菜的原料来源和保质期如何?
与其让7岁的“毛毛”哭诉热爱,不如让每一份菜品都经得起追问。毕竟,消费者要的从不是感动,而是安心。
参考消息:
中国青年报:《从硬刚到煽情,西贝公关何以反复“翻车”?》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