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厚土中原的闹市区,一座深度超17米、面积达7个足球场的巨型深基坑,正静静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与勇气。“这个‘超期服役’的基坑已放置长达8年,必须进行一场高难度手术,才能让它重获新生。”中交一公局七公司河南郑州东关虎屯续建项目负责人王巍神色凝重地说。
东关虎屯续建项目总建筑面积超70万平方米,是集住宅、商务公寓、商业等为一体的全业态城市综合体。在七公司项目团队进场前,该项目因为经历多家施工单位退场,既有建筑长期搁置,现场遗留的巨型深基坑存在诸多安全质量隐患。
由于地处市区中心,项目周边老旧住宅楼鳞次栉比,基坑内水、电、燃气等地下管网密如蛛网。这场“高难度手术”过程中,项目团队不仅要在原有旧桩基上接续新桩基,还要像呵护脆弱的“神经”一般,保证不损害交错的地下暗管。
“我们通过BIM技术构建基坑的数字孪生,让技术人员能预测和了解地层内的变化趋势。”项目总工程师王梯普指着监测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说。为了让地下管网的分布变得清晰透明,项目团队配上了能够实时监测的智能设备,让“手术操作”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这场深基坑手术的难度远不止此。基坑内部地下水丰富,软弱土层又如“豆腐渣”般极易变形,原止水帷幕的功效已成未知数。基坑所处地质环境复杂,以至于桩基难以稳稳扎根。“这好似在心脏部位进行手术,风险的不确定性十分显著。”王梯普形容道。
针对续建工程的特定工程难题,项目团队使出了锚固“软肋”、智控“水龙”和探查“迷宫”的组合拳。他们采用高压旋喷锚杆与微型桩组合技术,如同将“钢针”注入“豆腐渣”般的软弱土层中,大幅提升土体承载力。在解决地下涌水问题时,他们在利用原有帷幕的基础上,在坑内布设百余口降水井形成“降排水网”,设置“智能截流屏障”,并建立应急蓄水池,配备大功率排水机组,形成“截、排、蓄”三位一体的立体防控体系,让雨水和污水进不来、存得住、排得出。一套“连招”过后,深基坑“手术”成功率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项目还搭建了智能监测系统,在基坑内外放置数百个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地捕捉支护结构位移、周边建筑沉降、地下水位等上千个数据点。通过智能监测系统AI算法提前预测风险趋势,基坑风险管控实现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警”的根本转变。
尽管项目团队已有多手准备,基坑施工过程中还是遇到不少波折。2024年8月,当开挖至12米深时,警报骤响,坑底出现渗水险情。项目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专家紧急会诊,精准判断为老旧帷幕局部失效。随后,下达“连续注浆堵漏”的应对决策,现场作业人员按照技术方案操作,日夜坚守18小时,最终成功化解了这次险情。
截至目前,深基坑内部作业面已全面打开,安置区已全面封顶,其余楼栋正在有条不紊地施工中。昔日挑战极限的大深坑已成为安全、规范的施工平台。“续建工程面临着更多关注与挑战,但我们会保持这份迎难而上的决心,立足央企社会责任,脚踏实地打造出高品质房建工程。”王巍说。(来源:中交一公局七公司 作者:张哲宇、王艳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